文\張媽
編輯\張媽
新生兒都是伴隨著哭聲降臨這個人間的,彷彿"哭"就是孩子的本能一般,一出生便會了這個"技能"。孩子哭鬧更是讓許多家長頭疼,畢竟是自己的孩子,哄也不聽,打也不是,家長們都覺得孩子小,等孩子長大了懂事後就不會哭了。
其實不然,孩子長大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仍舊會哭,甚至一些孩子到了小學的年紀遇上不開心的事情也會用大哭來對抗家長,這在家長看來或許沒什麼,但這是孩子獨有的一種"威脅"技能。
哭本來是人類七情六慾中表達宣洩悲傷的一種方式,每個人都擁有著哭的權利,但是我們並不能放任孩子肆意哭鬧,要教會孩子如何理解哭的含義,明白什麼時候該哭,什麼時候不該哭。
"哭"並不是家長說停能停的很多孩子在自己不順心的時候情緒說來就來,用大哭宣洩自己的情緒,不分場合不分時間,這就讓家長非常難受,可是孩子"哭"又不是家長說停就能停的。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懂事"的孩子家長一說就會停止哭鬧,我們常常認為這些孩子是"懂事的孩子"但是我覺得這樣的說法並不合適,懂事的孩子並不應該用聽不聽話來決定,這類孩子只是在家長的教育下學會了控制情緒罷了。
如何教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為什麼人一旦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後就會遺忘掉"哭"這項人體本能?照理說童年是最無憂無慮的年紀,那為什麼人在童年時期總是哭泣而步入成年後面對著各種壓力哭泣反而越來越少了呢?
那是因為成年人已經學會了如何操控自己的情緒,成年人已經知道了哭並解決不了問題。
第一步,讓孩子明白:哭解決不了問題
孩子在小的時候有任何不順心的事情就用哭鬧來宣洩情緒,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就哭,摔倒了也哭,甚至連被爸爸媽媽說兩句也哭。
這些都是孩子缺乏抗挫能力的表現,家長們應該從小便教育孩子: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有很多事情及時孩子哭鬧家長也不會妥協。
第二步,教孩子學會思考和表達
有的孩子在家長沒滿足他要求的時候就會大聲哭鬧,有的孩子卻不會,因為他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在吃完晚飯過後,孩子想要吃零食就會拿來零食讓家長開啟,在被家長拒絕後,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
不會表達的孩子只會大聲哭鬧我就要吃。
而會表達的孩子可以跟他講一些通俗易懂的道理,就比如等明天再吃零食,晚上已經吃飽了零食開啟吃不完就浪費了,孩子明白後就會和家長進行溝通,不會哭鬧索取。
在表達了自己的需求過後,家長可以說明自己拒絕的原因,孩子自己就會做出一些思考和判斷,如果孩子堅持的話家長就可以給出一個替代的方案,延時來滿足孩子需求。孩子並不是沒有耐心等待,而是他們害怕被拒絕。
記得曾經有一次我在玩手機的時候,孩子大聲哭鬧覺得我不理他,我就曾對孩子說過:"寶寶有玩具,媽媽也有玩具,媽媽的玩具就是手機,媽媽想要玩,如果你想要媽媽陪你玩的話就不要哭,告訴媽媽你想要媽媽陪你,媽媽就會放下手機陪你。"
於是乎,現在就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每當我做完家務後坐在沙發上和愛人聊著天順手拿出手機的時候,耳邊就會傳來寶寶的聲音:"媽媽陪我玩",有時候真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
第三步,告訴孩子有需求是要理性提出,而不是哭鬧索取
每個人都會有所需求,不論是生理亦或者是心理。
生理層次舉個例子來說就是肚子餓了,孩子在嬰兒時期餓了的第一反應就是哭,引起家長注意後家長才能明白孩子這是餓了,抱孩子起來餵奶。
心理層次舉個例子來說就是孩子內心感到害怕了,孩子小的時候再看到一些面相兇惡的人亦或者感覺到了異樣也會用哭來宣洩自己害怕的情緒。
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孩子學會語言表達的時候,仍然一直哭不知道用語言告訴家長髮生了什麼就常常讓家長們摸不著頭腦。
這個時候家長們就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告訴孩子:"你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不要用哭來表達,你已經學會說話了,可以對爸爸媽媽說出你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哭鬧。"
所以說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覺得心煩意亂吼叫孩子是沒有用的,家長要認同孩子的異樣情緒,然後加以引導,讓孩子自己將心中的需求說出來,我們才能夠妥善的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有的時候孩子哭並不是因他真的想要哭,就是孩子一方面覺得他的想法不被理解所以委屈的哭,一方面就是沒有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也哭,所以家長們應該安慰好孩子,等孩子平復好心情才能引導孩子說出需求,幫他解決。
張媽有話說與其說孩子拿哭當做"武器",不如說是一些家長心甘情願的被孩子的哭聲所"脅迫",愛孩子並不是無底線滿足孩子,但是直接拒絕的確會讓孩子上心,所以各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態度,不慣著孩子的同時也別忘了給予愛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