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作為爸爸媽媽,我們每天要督促孩子很多事情。
早上要督促孩子快點起床,然後洗臉刷牙吃早飯,接著督促孩子要快點準備去學校,而且在學校要好好聽課不要搗亂;晚上回家後,也是督促孩子洗個手就寫作業,寫完作業還要完成很多項課外作業,等這些事情都做完以後,就又督促孩子洗臉刷牙上床睡覺……
當然,在生活中爸爸媽媽還要督促孩子好好吃飯,要聽話,不要幹壞事等等。
可以說爸爸媽媽的督促幾乎涵蓋了孩子成長學習的方方面面,但唯獨沒有玩這件事。就開心爸爸的瞭解,身邊幾乎沒有一個爸爸媽媽會主動督促孩子,“看你寫作業累的,去吧玩一會去吧!”或者是“我們晚上晚一點睡覺也沒關係,你先去玩吧!”,“我們不要學習了,還是玩會去吧!”。
唯一一次看到這種話的時候,還是馬天笑對馬小跳說的,還是在小說中出現的事情。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說是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愛玩是天性,但玩這件事往往被爸爸媽媽們看作是“墮落”“不求上進”“毫無意義”的事情。
從表面上看,確實是這樣。
如果放手讓孩子玩,不利於培養他們的時間意識,畢竟很多孩子只要玩起來就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睡覺;不利於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很多習慣了玩的孩子,坐在書桌前沒幾分鐘就心思飄到了九霄雲外,想著玩的事情了;不利於孩子知識的積累,畢竟現在的孩子們都是技能多多,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科學知識,無不能夠隨手拈來,而一直玩的孩子,無疑會在這個方面大大落後於同齡孩子……
所以,雖然很多爸爸媽媽都知道,孩子能夠無憂無慮玩的時間,最多就是小學前這段時間,但還是會在各種擔心,各種牛娃的刺激,以及“我這是為你好”的思想支配下,選擇讓孩子多學習點知識。
那麼這樣做,就真的是對孩子好嗎?或者說能給孩子一個不錯的未來嗎?再通俗一些的講,從小就讓孩子少玩多學習,就能讓孩子考上好大學,最後找到一個好工作嗎?
答案還真的不一定像爸爸媽媽想的那樣理所當然。
從小沒玩過的孩子,30年後將會找不到工作!其實很早之前,馬雲就發表過類似的觀點:
他覺得現在的爸爸媽媽,不讓孩子去玩,而是把時間浪費在背古詩,背英語,以及計算數學等方面,爸爸媽媽們認為這樣做就能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基礎,實際上這種做法對孩子來說並不好。
畢竟孩子現在學習的那些東西,隨著科技的進步,機器啊智慧啊都能做到,完全不用我們人類花時間去做去學習。而30年後孩子的核心競爭力,是智慧是聯想是體驗,這些事情都是那些機器智慧所達不到的。
而這些能力,都是需要孩子從小就培養的,也是需要透過玩這件事情來逐漸形成的。所以馬雲認為,孩子從小就應該多玩耍,而不是多去學習那些枯燥的知識點。
有類似觀點的人還不少,比如著名的文學家龍應臺也說過: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重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控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他用很是詳細的筆觸,展現出了玩和學二者給孩子帶來收穫之間的區別。
比如講述了芬蘭的學校,專門會給孩子留出一段時間,讓他們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講述了美國從有課間活動,到逐漸被壓縮,直至做出了“課間之死”的結論;
也講述了全球的學校,對於孩子們玩這件事情的不同態度。
之所以會說這麼多,開心爸爸其實是想說,對於孩子特別是小一些的孩子,讓他們盡情的玩帶來的收益,遠比讓孩子學習帶來的收益要高。畢竟玩是孩子們的天性,遵循自然規律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
孩子邊玩邊學會的能力那麼,玩對於孩子來說,有什麼好處呢?
在《遊戲力》一書“玩耍的學習力”章節中,作者針對玩耍和學習這兩個看上去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概念,給出了科學的看法。
可以讓孩子認識自己
兒童心理發展學理論認為,玩對於孩子來說是“人生的彩排”,從最初的認識自己,到最終的適應世界都是從玩這件事情發展衍生出來的。
比如孩子興致勃勃的去尋找樹葉的時候,就是一個認識自己手指精細程度(能不能準確的捏到樹葉的葉柄),手眼協調能力(能不能將看到的樹葉全都撿起來),邏輯判斷能力(哪些樹葉更有玩的價值)等等。
所以,看上去孩子是在那裡玩,實際上呢,卻是一個全面認識自己的過程,而且收穫遠比爸爸媽媽給孩子讀一些“這是我的手,有五根手指”之類的繪本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說,玩是孩子第一次認識自己的過程。
可以讓孩子瞭解世界
當然,玩也是孩子認識世界、接觸世界的最佳途徑。
對於孩子來說,成長的過程除了需要認識自己,還需要認識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不管是一草一木,還是一個小昆蟲一個小動物,都能夠引起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對世界產生很大的好奇。這種好奇心如果保護的好的話,可以成為孩子長大以後不斷進步的動力。另外,對於世界的瞭解過程,也是孩子逐漸長大逐漸成熟的過程。
而孩子瞭解世界最初的方式,就是玩。
甚至可以說,孩子們是邊玩邊認識這個世界的。
可以培養孩子的多種能力
當然,玩也可以培養孩子各種各樣的能力。
比如可以促進孩子的思維能力,孩子玩的過程往往是一個運動著的過程,而運動呢,可以刺激他們的大腦發育,讓思維活動更加活躍。
比如可以培養孩子的處理問題能力,在玩的過程中會發生很多“問題”,而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考驗的就是孩子的處理問題能力。這種切身的影響,比爸爸媽媽在那裡告訴他們怎麼做怎麼做要有效多了。
比如可以培養孩子的情商以及好人緣,玩的過程少不了和其它小夥伴在一起,而且也少不了會有爭執有生氣等等,就像是以後生活中和小夥伴矛盾的預演,可以提早的培養孩子與小夥伴交流溝通的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高情商。
總的來說,孩子能夠從玩這件事情中學到的知識,得到的能力其實很多,遠比爸爸媽媽想的要多很多。
會玩的孩子更聰明上面開心爸爸說了不少玩對孩子的好處,那麼,作為爸爸媽媽該如何引導孩子,怎樣讓孩子從玩變成會玩呢?如何讓孩子玩的有效果,而不是撒手不管的散養呢?
開心爸爸這裡給大家幾個建議:
創造機會讓孩子去玩
這裡主要是說孩子玩的內容,最好是爸爸媽媽們“挑選”過的。
比如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玩,透過形形色色動物的觀察,把“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這個觀念深入到孩子心中,同時也能開闊孩子的眼界,使其能夠主動去尋找一些問題的答案等等。
這種經過爸爸媽媽挑選的玩的內容,往往都比較有意義,真的能讓孩子接受到某一方面的薰陶,而且爸爸媽媽們也可以自動過濾掉那些比較危險的專案,能夠很好地保護孩子的安全。
與之相反的就是孩子自己挑選的玩,比如玩平板玩電腦什麼的,這種玩確實是沒什麼太大的意義,還會影響孩子的視力身高以及生長髮育,是應該儘量避免的。
不打擾孩子,保護他們的專注力
現在有很多爸爸媽媽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很成問題。
不是邊寫作業邊提出各種各樣“非分”的要求,比如上廁所啊喝水啊,要橡皮啊找尺子啊;就是看上去在寫作業,但卻在某一道題目上花費了太多時間,明明一下就能做完的作業,讓孩子一做就是大半天。
這確實是專注力不足的緣故,而孩子專注力最好的培養階段,就是小時候他們在哪裡津津有味玩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呢,一方面是儘量讓孩子同一時間玩同一個遊戲,畢竟孩子的大腦發育不是很完善,同時兼顧兩個方面確實是有些強人所難,而且這種分心也會影響孩子專注力的發展;另外一方面,不要打斷玩的起勁的孩子。這一點其實很多老年人會做,經常給玩的正起勁的孩子遞杯水啊,送個蘋果啊什麼的,其實孩子玩的時候不吃不喝不會有問題,但不斷被打斷他們的專注力會有很大的問題。
引導孩子,反思玩的過程中學到的東西
最後就是引導孩子了。
雖然說玩對於孩子來說優點多多,但要想把這些優點全轉化成孩子成長的動力的話,還是需要爸爸媽媽參與進來的。
比如可以在關鍵的時候引導孩子進行發散思考,透過他們小腦瓜得出來的結論,就算是稍顯稚嫩,也會牢牢記住,比爸爸媽媽在那裡苦口婆心教育100遍要有用的多。
比如可以給孩子一點提示,讓他們的玩耍能夠更上一層樓,向著更有益於自己能力培養,知識拓展的方向發展。等等等等。
讓孩子去玩的觀念,加上對孩子玩的專案的選擇以及引導,二者結合起來才能讓玩這件事,真的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讓他們能夠從中汲取到更多長大的經驗,成長的動力。
開心爸爸碎碎念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孩子的成長過程正是一個不斷玩,不斷進步的過程。
孩子從玩這件事情上,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學到了很多實用的能力,然後又把這些經驗以及能力應用在日後的學習生活中。
這才是孩子成長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