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而在很多八零和九零後的印象中,似乎自己就是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長大的,想起以前捱揍的日子,倒也覺得有些懷念。

換成現在的家長,大多對“棍棒教育”不置可否,因為覺得孩子是用來愛的,而不是用來打的,即使孩子真的犯錯了,那麼感化TA,對孩子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肯定要比粗魯地打一頓有效果得多。

但是結果真是如此嗎?怕是不盡其然。

復旦大學的教授錢文忠曾經談到孩子的教育是這樣說的:“孩子犯錯的時候該揍就得揍,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那是害了孩子!”

可能看到這裡有很多的家長感到疑惑,孩子犯錯就要打?豈不是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又怎麼能起到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的效果呢?

其實家長還真別不信,盲目地追求“愛的教育”,覺得“棍棒教育”絲毫不可取,往往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隱患。

過度的“愛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1.心靈更加脆弱

近些年,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訊息,一些孩子本處於風華正茂的年紀,卻因為與同學的矛盾,因為父母批評了幾句,因為考試成績沒有如意,所以最終想不開,做了傻事。

不得不說,這樣的結果是任何一個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因為孩子們選擇結束生命的理由實在是太不值得。

但又是誰給了孩子們這樣一顆脆弱的玻璃心呢?歸根結底還是家長把孩子保護得太好了,捨不得批評,捨不得鍛鍊,最終讓孩子的心靈變得更加脆弱。

2.抗挫折能力差

孩子不可能在家長的保護下一直順順利利,沒有坎坷,不管是學習,還是交友,孩子總會有遇到困境的時候,那麼TA的抗挫折能力就顯得很重要。

如果父母一味追求“愛的教育”,從來不打不罵,孩子一旦在外面受到了欺負,就會覺得心理承受不了,進而鑽進牛角尖。

孩子出現哪些行為時家長應該打就打?

1.不懂得尊重別人

“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不知道成為了多少熊孩子的保護傘,每當我們看到在公眾場所有熊孩子“作惡”的時候,其背後的家長總會說這句話。

其實教孩子懂得尊重別人,明白尊老愛幼的道理永遠不嫌早,因為孩子的三觀是需要經過父母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的。

如果父母總是縱容孩子不尊重他人的言行,那麼就會讓孩子覺得這就是正確的,從而變成大家眼中討厭的熊孩子。

當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時,家長的適度打罵會起到震懾孩子的作用,會讓孩子意識到嚴肅性,有利於幫助孩子杜絕類似的行為。

2.犯了原則性錯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這一生中總會不可避免地犯各種錯誤,但是這些錯誤有大有小,如果是無關緊要的小錯,家長明確告知孩子就可以,可是如果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家長就不能心軟了。

比如孩子偷錢,惡意傷害他人等等,這些錯誤都不是小錯,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制止並且做出懲罰,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肆無忌憚,最終會走上歧途。

而如果家長此時給孩子一個狠狠的教訓,也會讓孩子明白這是很嚴重的錯誤,將來也能更好地約束自己。

3.犯錯多次

當孩子經常在同一個問題上犯錯誤時,說明每次犯錯之後,孩子並沒有真正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沒有往心裡去,才不會改正。

這個時候,家長該打還是要打,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真的長教訓,記住這個犯了多次的錯誤將來不能再犯。

當然,棍棒教育也要適度,家長過於強悍和粗暴,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懼怕的心理,更容易犯錯,比如家長應該明白哪些情況下不適合打孩子。

當孩子已經明顯有了悔改之意的時候,家長是不能打罵孩子,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負罪感;當孩子不是故意犯錯的時候,家長也不能打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家長也要懂得適度取捨。

4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不願意去上學,媽媽安排他去“撿垃圾”,老師點贊: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