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聽到朋友的傾訴:

在生活中,有的時候許多孩子會出現任性、耍脾氣的現象,著實是令許多父母非常頭疼的事。那麼父母是否真的了解孩子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呢?

一、熊孩子任性不懂事的原因在哪裡

1.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思考力和分辨力還不夠成熟

孩子在生活中總是會任性和不懂事是因為孩子的思考力和分辨力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

2歲左右的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會表現的較差,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到一定程度,自我認知和感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夠成熟,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孩子還不夠清楚的認知周圍的事物,不能夠正確了解自己所做的一些行為能夠對周圍的人和環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概念對於孩子來說是模糊的,所以,孩子才會總是有任性和不懂事的情況出現。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弱孩子的思考力和分辨力等方面的能力的發展,導致孩子出現任性、不懂事的情況。

比如,在有的家庭中,爸爸媽媽總是忙於工作,在孩子出現疑問的時候因為自身的原因總是一味地給予孩子滿足,不管孩子需要和要求什麼父母都去滿足,沒有給予孩子一定環境下的規則意識培養和訓練,會讓孩子在生活中總是隨心所欲,覺得什麼事情都可以去做,從而導致孩子做事不顧後果,沒有一點規則和約束,於是孩子就總是表現的任性和不懂事。

2. 有的時候,父母太過嚴格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表現。

研究發現,孩子的成長不是勻速平穩的,有較為乖順的平穩階段,也有較為棘手的不平穩階段。也就是說,孩子的任性是分階段的,有的時候,孩子處於一定的年齡階段會有比較明顯的任性行為和表現,發展會不太平穩。

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是好事,但是有些時候父母要求過於嚴格的話會讓孩子出現過激的反應,不能夠和父母平和的溝通和交流,只會用任性和不懂事來回應父母,特別是在孩子處於發展不平穩的年齡階段內,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甚至還會和父母對著幹。

父母在生活中如果總是用家長的威嚴和嚴格來要求孩子,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孩子的這種不好的現象。

有的時候,父母說的話並不一定全部都是正確的,或許許多家庭還保持著打罵教育和吼叫教育的習慣,在生活中會對孩子的任性現象採取一些不太合理的行為和做法,比如責罵和訓斥,父母長時間這樣對待孩子的任性行為,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出現不服從父母命令和要求的現象,變得更加任性、不懂事。

唐·艾裡姆說過,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與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

孩子在2歲的時候自我意識就有了發展,在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較為強烈,孩子會進行一定的自我嘗試和獨立,這個時候,父母如果太過嚴格,會讓孩子的反抗心理更加嚴重,加劇孩子的不懂事和任性行為。

所以,父母需要掌握合適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和進步。

3. 孩子和父母的出發點考慮不同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每一位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想給予孩子好的教育,讓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有的時候父母在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角度上和孩子是有一定差別的,父母和孩子的出發點考慮不同帶來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在孩子的世界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可嘗試的,他們並沒有父母那樣的閱歷和人生經歷,所以在孩子的視角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去接近和嘗試的,不會像父母一樣做事考慮到事情的後果。就像孩子在自己還不會穿衣服的時候,父母幫助孩子穿上之後,他們還會自己脫下來,堅持要自己穿,這時候,父母可能會覺得沒必要,但是在孩子心裡,他們是想要嘗試新事物的,有探索外界的慾望和想法。所以,有的時候,父母需要耐心對待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合理的行為和現象。

了解了這些,父母應該怎樣用四大法則來幫助熊孩子更好的成長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

二、父母應該如何用好四大法則來幫助熊孩子更好成長

熊孩子任性、不懂事的現象時常發生,父母可以利用“RULE”四大法則來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和成熟。

1. R:respect尊重

尊重孩子是父母和孩子進行合理溝通的基礎,在生活中,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合理的想法,在合理溝通的基礎上更好的引導孩子成長。

比如,在孩子在一些事情上總是容易鑽牛角尖,或許這樣的現象在父母眼裡是錯誤的、不正確的,但是因為孩子接觸外界的世界的渠道有限,在孩子的眼裡這是能夠對事物進行直接認識和了解的最有效渠道,所以孩子才會選擇堅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從而出現鑽牛角尖的情況,這個時候,父母需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尊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觀點,讓孩子在自我探索和了解的基礎上學習到更多。

父母需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認同感,讓孩子有更大的力量去進行一些合理的求知和探索行為,而不是制止孩子的合理行為。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適當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認識到孩子出現這些現象的真正原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用心靈的溝通引導孩子更好的成長,減少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

2. U:understanding理解

父母和孩子的真正良好關係就是互相理解的狀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心理傾向和個性特點,有的時候,孩子的任性是有目的性的,或許是因為想得到父母的認可,或許是因為想自己掌握主動權。所以父母需要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引導孩子更好的減少任性和不懂事行為的發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歸屬心理對孩子是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的,在這種心理下,孩子會認為一些事物是從屬於自己的。

比如,在開始的我們講的例子中,小宇不願意給別的孩子玩自己的玩具,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因為小宇覺得鄰居家的孩子侵犯了自己的領地,小宇認為自己的玩具是從屬於自己的,不能夠讓別的孩子搶佔,孩子由於對事物的認知和發展了解還不夠成熟,所以在孩子的眼中,他們會認為這些行為是捍衛從屬於自己的事物的合理行為,所以才會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和表現。

父母要在了解孩子各方面的不同行為和表現的基礎上讓孩子對事物有一個正確合理的認知,同時對孩子進行一些合理的行為引導,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感同身受,能夠更好地朝著合理、正確的方向發展。

3. L:listen聆聽

伏爾泰說過: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父母要在聆聽孩子內心真實聲音的基礎上和孩子進行情感的傳遞和交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礎,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用心聆聽,父母只有用心聆聽孩子的真實內心之後才能夠真正的幫助孩子進行更好的成長。比如,文章的開始我們講述的小宇的第二個任性行為,在生活中,針對孩子的這類行為,父母需要做到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的心靈,在加以適當的情感傳遞和交流,讓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能夠毫無顧忌的吐露自己的心聲,孩子在感受父母的聆聽和情感的基礎上會對自己的不合理行為有一定認識,從而在以後的生活裡能夠減少這類不合理行為的出現和發生。

情感是建立親子關係的良好基礎,父母對孩子進行合理的傾聽和情感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4. E:education培養

培養原則要求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和分辨能力。

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教孩子學會冷靜,不要總是衝動任性地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要考慮到周圍人的感受和想法。

有的時候,父母可以適當的向孩子求助,可以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的小事交給孩子去解決和處理,讓孩子在幫助父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自我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學會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孩子分辨事物的正誤和合理之處,減少孩子這些不合理行為的發生和出現,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孕期咳嗽厲害,會傷及寶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