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典故,說從前有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偷取別人家的針,母親不光不教育他,還刮獎的乾的好,長大之後他就去偷別人的金銀,最後被官府抓到判了重型。從古至今人們就有各種各樣這一類的故事警示著家長們“慈母多敗兒”,為此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甚至不願給孩子好臉色,對孩子管教也十分嚴格,生怕因為自己的慈母做法導致孩子長歪。
然而所謂的慈母多敗兒中的“慈”究竟指什麼呢?毀掉孩子的真的是“慈母”嗎?
1、控制慾強的媽媽
有的母親在孩子沒出生的時候,就把孩子未來的一切道路都計劃好了,在這套道路上他們不允許孩子有一絲一毫的忤逆和偏離,如果孩子一旦有脫離控制的苗頭,他們立刻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甚至認為孩子背叛了自己,但是他們嚴厲的高壓控制,卻讓孩子感到壓力山大,甚至會產生心理上的疾病或者性格懦弱,過度依賴度父母。
這樣的母親往往有一個特點,就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寄託在孩子柔弱的肩膀上,孩子遇到的一切媽媽都要為他做主拿主意,她們彷彿完全是為孩子而活的,也正是這種近乎變態的愛,才滋生了這些社會巨嬰和所謂的媽寶男。
2、忽略孩子的媽媽
母親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認識的第一個人,孩子最初視力的距離就是在喝奶的時候恰巧能看清母親臉的距離,因此媽媽的心理和媽媽的情緒都對孩子影響巨大,曾有心理學專家做過一個實驗,實驗中讓一個母親一直笑著跟孩子玩,不斷給與孩子反饋和互動,孩子也十分開心,這是專家指示母親改變方法,表情變得冷漠,這時孩子一下就察覺到了變化,一開始用各種方式吸引母親的注意,這些方法失敗之後,孩子最終開始崩潰大哭。
冷暴力比暴力更可怕,從前人們以為冰箱母親會導致孩子孤獨症,雖然這一說法最終被推翻,但是冰箱母親依舊會對孩子產生十分大的影響,有的孩子因為幼年時缺愛,窮盡一生都在尋找這種愛的補償,還有的人因為早年被忽視的心理陰影,一輩子都自卑,自我厭惡,甚至還會把這種教養方式轉移到他們的家庭中。
3、溺愛孩子的媽媽
所謂的溺愛是冷漠的有一個極端,溺愛孩子的媽媽永遠覺得自己家孩子最好,即使孩子做的事情是錯誤的她們也不願批評孩子,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故事其實就是這樣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由於錯誤的教養方式導致孩子長歪了,愛孩子本身沒有錯,但這份愛若是變成了事事包辦、沒有原則,無視孩子的錯誤和缺點,那麼最終孩子就會由於母親的過度溺愛而成為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其實我們常說的慈母多敗兒中的慈母,就是這種溺愛孩子的家長,尤其是很多老來得子,或者自己童年就缺愛的家長,會把自己投射在孩子身上,所以加倍給孩子愛,可惜愛不是過度的寬容,真正的愛應該是寬嚴相濟,及給與孩子成長的空間,又要為他們制定規則,而不是放任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不然只能培養出令人討厭的熊孩子,到那時就是真正的敗兒了。
4、偏心眼的母親
《都挺好》裡蘇明玉的媽媽和《歡樂頌》中樊勝美的母親,已經被網友劃分為偏心界的兩大巨頭,現在二孩時代來臨,一些重男輕女和父母偏心的話題又被福斯拿出來討論,甚至被作為典型搬上了螢幕,這是因為社會在不斷髮展,那些不負責任的家讓現在再也不能被人們所容忍。
其實偏心眼的家長總以為自己偏心一個冷落另一個就會對自己偏向的那個好,但事實上被冷落的孩子雖然會出現心理問題,比如對外界的不信任,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但他們會變得更加獨立,會想方設法早日脫離這個家庭,但是他們寵愛的那個孩子卻會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廢物,不光是因為他們在溺愛中長大,更重要的是他們從小對於家長的偏愛行為耳濡目染,習慣性的榨取別人的資源,將來走上社會沒有人給與他們這種偏愛時,他們就會發現自己什麼都不行,要不就繼續當吸血鬼,要不就這能擁有失敗的人生。
5、合格的母親要做到這幾點
給孩子以陪伴而不是控制合格的母親要懂得陪伴孩子,這種陪伴是你要讓孩子感受到你時刻在他身邊,對於他的不同情緒和表現你都會給與他們迴應,但同時你又不會過度干擾孩子的自由生長,在他們不同的成長敏感期裡,你只需要為他們創造認識世界的相應條件即可,千萬不要試圖干預孩子的成長過程和獨立過程。
建立跟孩子的分界線首先作為母親要先審視自己的人生,你是一個被溺愛長大的人嗎?你是一個缺愛的人嗎?你有把童年的自己投射在孩子的身上嗎?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是在想方設法補償自己,因此沒有辦法客觀地看待孩子,更無法將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但一個好的家長必須要跟孩子劃清界限,你有你的生活,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
培養規則意識和責任感一個好的母親一定會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要給孩子合理制定規則,並且根據每項規則都要有相應的獎懲措施,要培養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意識,當孩子出現錯誤行為,一定要第一時間指出,並且給孩子講明這樣的行為會帶來哪些後果和影響,正確的方式應該怎麼做,這樣孩子長大後才能擁有責任意識,成為對別人負責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