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課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化瘀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孩子聽不進去的。“
這句話我和一個最近正和兒子鬧彆扭的親戚講了,她很受啟發。
因為她兒子最近就完全聽不進去她說的話,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貼心的小可愛了。
每次她說話,兒子都很不耐煩,說“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其實孩子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覺得你把他當成了傻子。
舉個大人身上的例子就好理解了。
你是一個在自己崗位上工作了較長時間的老員工,但領導總是叮囑你一些很簡單的事情,語氣彷彿他不說你就一定會出錯一樣,你會有什麼感覺?
你一定也想說,“這是把我當傻子啦嗎,我都這麼大了還需要叮囑我這些嗎?我以前又不是沒有做過,那之前的成績都被狗給吃了嗎?”
還有一個例子。
我今年回家和老媽一起生活的時間比較長。每次我洗完大的時候,我媽都會叮囑一句,“記得放洗潔精。”
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都覺得自己的智商遭到了懷疑,我為什麼會不放洗潔精?您為什麼會覺得我會忘了放洗潔精?
我又不是沒洗過碗,我不到十歲的時候就經常幫家裡洗碗了,那些年我洗的碗都不做數了嗎?而且我又不是有過前科,哪次洗碗沒放洗潔精讓您給逮到了……
不過想歸想,畢竟是自己親媽,生氣了也忍忍吧。
這樣一換位思考,是不是就能理解孩子的想法了?
對於十多歲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這些話,已經說了十多年,孩子覺得我已經長大了,你說的這些東西我都懂,所以你再說那些話,就變成了垃圾。
因此到這個時候,點到為止。
智者訥言,而每言重於千金。
怎麼樣讓自己的話變得值錢呢?那就是少說話。
仔細詳細我們每天跟孩子說的話,有多少是不廢話,有多少是隻顧自己表達而並不是為了孩子,又有多少話是在打擊孩子,否定孩子呢?
不得不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成長速度,是遠遠低於孩子的。因為孩子是在人生的上升期,而父母此時卻是到達一定高度之後的持平期,甚至是下降期,何況時代在發展,觀念改變的很快,父母積累的人生經驗,並不一定適合孩子。
傅首爾曾經就在節目中說過這樣的話,父母總想把自己一輩子的經驗告訴孩子,他們沒有錯,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時代已經變了。
並不是說父母教給孩子的東西都是過時的,而是說,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哪些經驗已經過時,哪些經驗是永恆不變,孩子也不知道。
這就是父母和孩子矛盾的由來。
父母多年來進步有限,而孩子早已經不是幾年前的孩子,爸爸媽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他都已經聽膩了,能夠忍著性子聽完父母的嘮叨,已經說明孩子很有孝心了。
而且很多道理,空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它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實打實的讓孩子體會到其中的感受。
就像有人說,為什麼富二代很多都不成器呢?他父母都是白手起家的,為什麼就沒有教孩子踏實上進呢?
現實就是,富二代可以給孩子各種培訓,各種教育,唯一沒法兒給的,就是貧窮教育。
這是一個邏輯問題,正因為富了,所以沒有辦法給孩子貧窮教育,也算是被金錢限制了想象力。
所以還是那句話,正確的辦法是,點到為止。
如果孩子錯了,那就讓現實來來給他教訓,如果父母錯了,也不至於被現實打臉太狠。
當你給孩子說了要穿秋褲,而他就是不穿的時候,沒有必要每天對著孩子嘮叨,說一句就好:“我認為很多衣服完全不會被秋褲影響美觀,這件不錯,建議你試一下,秋褲帶來的溫暖感確實很不錯。”
當孩子一直不去些作業時,沒有必要一直催孩子趕快些作業,說一句就好:“以你的速度,做作業只需要40分鐘,如果你剛剛拿起手機的時候開始做作業,現在作業已經做完了,剛剛過去的40分鐘, 你玩兒手機收穫了多少快樂呢?”
很多父母每天跟孩子說的話,都是“廢話”,導致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越來越沒有價值,最後就變成,爸爸媽媽說了半天,孩子的大腦自動遮蔽,完全聽不進他們在說什麼了。
學會精簡自己的語言,才能讓自己的話變得珍貴;多說一些讓孩子感到有趣的話,才能讓孩子更願意和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