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項調查發現,不少孩子在面對一張白紙時,拿著畫筆一片茫然,不知道畫什麼,從何下筆。
是不想弄髒白紙嗎?
是害怕畫錯嗎?
還是缺乏想象力,畫不出來呢?
先來和寶貝兒一起聽聽今天的故事,或許聽著聽著,答案就出來了。
故事的名字很有童趣,讓人過目不忘:《如果我是一隻香蕉》。
聽故事
一天,故事裡的小男孩和媽媽走在街上,偶然看到商店裡擺放的香蕉,突發奇想:
如果我是一隻香蕉,我就是那一隻——黃燦燦,胖嘟嘟,結結實實。
這一想不打緊,好像腦洞被打開了一般,一連串想象鋪展開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想象力異常豐富,視角獨特、充滿個性的小男孩:
如果我是一座山,我就是那一座——頭頂是積雪白雲,心裡是騰騰火焰,有時發作,但不會傷到任何人;
如果我是一頭大象,我想,我得萬分小心地落腳;
如果我是一顆星星,我就是那一顆——很小很小,就在群星之上。它正在對我微笑,和其他星星一點兒也不一樣……
在男孩的想象力,他變成了十四種不同的事物,有動物、有植物、有生活用品,甚至星辰大海。
最後,他想成為自己,舒服地做自己。
聽到這裡,我在心裡為男孩鼓起掌來。
聊故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它揭示了孩子看待世界以及自我啟發的方式,是一篇詩文妙語,一場假想遊戲,一種自我表達,一次認識自己的心靈成長。
再回到文章開頭那個調查:為什麼孩子面對白紙不知所措?
因為他們習慣了在已繪好的圖畫上填色,或者按照老師或爸爸媽媽的要求畫一點兒什麼。
成人的要求和思維,限制了他的想象力。
如何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呢?有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假想遊戲”。
在生命的早期階段,孩子是以具象而非抽象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世界的。具體表現在生活中,就是1歲半以後,孩子開始喜歡玩“假想遊戲”。
每個孩子都有這樣一個階段。
「假想遊戲」:孩子通過想象某種情境,假扮角色等方式,在自己“虛擬”的世界裡像編劇一樣創造一個劇情,玩耍、遊戲。
孩子剛開始玩假想遊戲時,內容比較簡單,大多是他生活的簡單重複,與周圍人群的生活沒有什麼聯絡。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通過觀察與思考,慢慢嘗試概括自己或他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再將這些行為加入到他的假裝遊戲中去。
所以他們的假想遊戲會越玩越複雜,而遊戲越複雜,就代表孩子的想象力越豐富多彩。
假想遊戲,實際上,就是孩子的小腦袋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個個精彩故事。
為了玩好這個假想遊戲,讓情節有模有樣又有趣,孩子得把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形象化地輸出,還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整個過程不僅是在錘鍊自己觀察、思考的能力,反映了他對這個世界、對他所認識的人,以及對他而言極為重要的問題的認知,更是在強化他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同時帶給他們自信。
讓孩子享受玩“假想遊戲” 的過程吧,不僅順應了他思維發展的規律,更有可能激發他的表達力,成為“講故事高手”。
玩故事今天的這個頗具遊戲色彩的故事,每一句略帶戲謔意味的“如果……”都建立在兒童日常的觀察模式與假象思維之上。
那麼,受此啟發,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這個“假想遊戲”。
親子游戲卡之:假想遊戲
>> step 1:爸爸/媽媽先示範——
我喜歡吃草莓,如果我是一個草莓,我就……
>> step 2:爸爸媽媽問孩子——
你喜歡吃什麼?
如果你是XXX,你會怎樣呢?
>> step 3 :爸爸媽媽進階提問——
如果你可以變身,你想變成什麼?為什麼呢?
除了玩假想遊戲,還有一個便捷的方式提升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和總結歸納能力哦,那就是聽故事,回答與故事相關的小問題。
每一個故事結尾,都會給孩子留下這樣一個小問題。可別小看它,我們稱它是孩子“踮起腳尖才能夠到”的問題——激發孩子開動腦筋、梳理想法之後才回答得出來。
這些的童言趣語,見證了孩子表達力和思考力的提高,讓我們驚歎、感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