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5歲的兒子活潑好動,非常頑皮,容易和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因此他跟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候,我一般都會在旁邊盯著。

一旦發現有不好的苗頭,便立刻衝上去阻止,並且幫他們解決問題。我擔心小朋友打鬧起來受到傷害,引起雙方家長不必要的麻煩。

日常生活中,我和很多媽媽一樣,總是時時處處為孩子打點好一切,在孩子旁邊指導好一切,目的是為了讓他少走彎路。自從有了孩子,我發現沒有了自己的時間,我的時間全都被孩子佔據了。

有時,真的感覺養一個孩子太累了,太難了,操心的事情太多了。

和周圍媽媽聊天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不是我一個人有這種感覺。很多媽媽都抱怨,養孩子佔用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讓媽媽們感到心力交瘁。

直到前一段時間,我的兒子跟我講述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他說一個小朋友在他排隊的時候插隊,還搶他的位子。當時我就說:"你要去告訴老師。"沒想到兒子說:"不行,老師說這種小事情要讓我們自己解決。"

當時聽完我深受震動。忽然意識到,我可能這麼多年來,在養育孩子方面都犯了一個錯誤,為孩子做的多,不等於做的好,反而成了過度養育。

這是個過度養育的時代

過度養育是這樣一種育兒方式: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甚至成年以後),過度存在、干預和控制,這種過度作為,實際上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學習、成長的機會和空間。

這種養育方式有很多表現,比如過度餵養,總擔心孩子吃不飽、穿不暖;過度保護,總擔心孩子受傷害;過度鼓勵和讚美,對孩子的低落情緒敏感緊張;過度幫助,總害怕孩子吃苦受累或認為孩子能力不夠;過度指導,儘量少讓孩子犯錯誤或惹麻煩;過度決策,代替孩子做決定;等等。

於是,你會發現,過度養育是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小到拿杯子喝水,大到找物件帶孩子,本應是孩子力所能及或應該學著做的事,結果都成了父母代勞。

這是一個過度養育的時代。

近幾年,相親流行起了"代兒上陣"、"替女出征"。之前深圳某相親角張貼出了《為女兒證婚》的啟事,引起網友熱議。

網友拍下的深圳某相親角

父母代替子女相親,說白了,就是一種過度養育的表現。儘管孩子已經是成年人,完全有了處理個人事情的能力,但是父母仍然過度干預、過度參與。

難怪子女總是吐槽父母:"你們管得太多了!"

過度養育的原因

01人口因素。

80年代實施計劃生育,倡導晚婚晚育,每個家庭的小孩較少,"421"家庭成為常態。於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熱情更高了,壓力更大了,要求更嚴了,投入更多了,慢慢地,對孩子的養育過度了。

父母們不只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精心呵護,甚至到孩子上大學以後,還像直升機一樣圍繞在孩子身邊,恨不得指導、幫助、代替孩子做任何有難度的事情。

除了直升機父母,有些家庭還有直升機爺爺奶奶。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我就經常看到一些爺爺奶奶提著書包,拿著水壺,跑著給孫子孫女們擦汗、喂水、餵食物。

一個朋友跟我說,她上小學的兒子非常願意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因為爺爺總是給他買好吃的、好玩的,奶奶還能幫他做作業。

02物質過剩。

在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裡,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一屋子的玩具,有新有舊,有好有壞,有的十分受寵,有的卻被束之高閣。電影裡的場景真實再現了很多家庭中的"玩具災難"。

不只是玩具,現在,孩子的食物、衣物、書本、文具都是過剩的。小小的孩子喂成了小胖子,班裡同學之間攀比買各種鞋,鉛筆橡皮總是用不完就換新的……

據社會學家分析的消費者支出調查資料,現在,父母在養育子女上的支出超過以往任何一代人。以致於有網友說中國育兒模式變成了"全民富二代"。

03育兒水平有所提高,但不科學。

早在2012年,就有研究調查表明,與"認為專業知識並非必需"的一類母親相比,"認為養育富有挑戰性,需要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媽媽們壓力更大,憂慮程度更高。

心理學家貝絲·加尼翁發現,"有些女性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哪怕面對巨大的壓力、焦慮與抑鬱也在所不惜,哪怕我建議她們稍微退後一點,她們都會覺得受到了侮辱。"

高學歷的父母,將他們的能力傾注到了子女的養育中,他們在思想上成為育兒專家。但在方法上並不科學,做不到真正的科學養育,同時,在心態上也過於焦慮,不能平和從容地教育子女。

想想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基本就是放養模式,孩子可以玩出各種花來,現在的孩子不會玩,除了上各種興趣班,就是看電視、玩電子產品,導致了孩子性格孤僻,社交能力低下。

養育,不是越多越好

01養出問題孩子。

《給孩子軟實力》的作者,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瑪德琳·萊文說:"孩子生活中潛伏的最大危害,並不是街上有陌生人從天而降之類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結果導致他們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美國瑪麗·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那些被過度養育出來的大學生,對家庭生活更加不滿意,感覺更不幸福,而且抑鬱水平也比其他人高得多,因為他們感到自己沒有自主,也缺乏能力。

過度養育,可能在短時間內會讓父母看到進步和成效,對長遠看來,過度養育對孩子的傷害很大,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天性,還很可能帶來獨立性缺失、社交力不強、抗壓力較差等問題,最終影響孩子的前途。

我認為,這也是為什麼當代的孩子變得過於脆弱,頻頻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02父母深受其害。

"養個孩子太累了,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到頭。"有多少父母跟我一樣,為了孩子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力不從心。焦點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父母自己變成了隱形人,夫妻感情被高高掛起,生活圍著孩子轉。還有的父母大包大攬,直接把孩子的人生當成了自己的人生。

父母在過度養育中,孩子也更加依賴父母,長此以往,就會陷入一種惡性迴圈。隨著孩子長大,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父母只會覺得越來越累。

過度養育,既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父母。

要想養育變輕鬆,掌握好"度"是關鍵

伊薩卡學院網站上有這樣一份給父母的建議清單:"看望(但別太頻繁),溝通(但別太頻繁),別(太)焦慮,變化是意料之中的事,信任孩子。"

從有了孩子那一刻起,父母的雙手就握緊了孩子,但握的太緊就會過了頭,所以該放手時就要放手。把握好"度"的問題,才能讓父母輕鬆養育,讓孩子健康成長。

01懂得在什麼事情上放手。

一是孩子已經可以做到的事情,二是孩子幾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因為瑪德琳·萊文說有兩種可能造成心理傷害的過度養育方式:一是為孩子做他們已經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二是為孩子做他們幾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所以,我們反其道而行。每當父母想為孩子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先想一下,如果你不出手,孩子能不能做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堅決放開手。

這裡要特別指出父母避免這種想法,就像我開頭的例子,父母總是以為孩子自己做不到,解決不了問題,其實不是孩子真的做不到。

02在錯誤與困難面前放手。

對於孩子暫時做不到的事情,鼓勵父母讓孩子試錯學習。不要怕孩子犯錯,不要想方設法幫孩子繞過困難,要把錯誤和困難,當成孩子探索學習的一次難得的機會。

比如孩子在玩拼圖遊戲的時候,你可能已經看到孩子有一塊拼圖放錯位置了,但不要立刻告訴孩子,給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改正的機會。這樣,孩子也會體會到更多的樂趣,樹立更多的自信。

在孩子成長道路上,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和阻礙。幫助孩子走捷徑直達成功,不如少干涉,讓孩子主動作為,主動承擔。從長遠看,這樣的孩子也會更堅強,更有韌性,更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輕易倒下。

03尊重孩子的選擇與決定。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需要同等對待的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哪怕是幼兒時期的孩子,也有他們自己的想法。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尊重。尊重孩子的想法、選擇、決定。

建議家長們訓練孩子在做事、處理問題上,逐漸獨立自主。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問題,不要過早給答案,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方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作出正確的選擇,並培養孩子可以自己拿主意,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04避免過度關注孩子的情緒。

心理脆弱的孩子,一般情緒管理能力也較差。孩子遇到挫折後逃避、沮喪,遇到委屈時傷心、難過,遇到不公時生氣、憤怒……當看到孩子這些情緒變化時,父母的心都碎了,恨不得做點什麼趕緊讓孩子高興起來。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敏感,反應過激,過度關注,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反而不利。因為孩子需要學會自己處理情緒、調解心情。

沒有人喜歡負面情緒,但從進化心理學上講,情緒是對外界變化的反應,提醒人們如何應對變化。父母要知道,負面情緒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是可以挺過去的。只有孩子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在以後的人生中才會不怕困難、不懼挑戰,樂觀勇敢的面對未來。

曾經有位研究人員埃倫·加林斯基(Ellen Galinsky)詢問了1000個孩子,了解他們最想改變父母日程的哪些方面:"很少有孩子提出想要增加面對面交流的時間,最大的心願是爸爸媽媽別那麼累,別那麼緊張。"

泰戈爾有句詩,獻給和我一樣的父母們:讓我的愛,像Sunny一樣,包圍著你,又給你以光輝燦爛的自由。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總愛唱反調,不跟父母說話,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