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溫了一遍《少年說》。其中有一期,一個女孩對媽媽的控訴,印象很深。
這個初一的女孩叫袁璟頤,當著廣大同學老師的面對著媽媽吐槽:
“你能不能別總是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麼不看一下?”
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正是自己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閨蜜。
結果她的媽媽解釋說:“你的性格需要打擊,要不你會飄。”
當女孩冷靜下來對媽媽說:「我的性格不適合用激將法打擊”。
女孩的媽媽,卻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說道:
“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你;而你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你一把。”
女兒對媽媽的控訴,並沒有改變媽媽的想法,只能哭著走下臺。
看完視訊,感覺很心疼,想起自己小時候,媽媽對我說的最多的就是:你看XX多懂事、「就你這樣,長大了能有什麼出息……
我們很多父母,認為打擊式教育才能推動孩子的成長。
卻不知道這樣教育的漏洞有多大,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甚至有些傷害,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因為愛孩子。只是由於自身認知水平有限,或是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才選擇了這種錯誤的打擊式教育。
這就是的“打擊式教育”,不管孩子獲得了什麼樣的成績,父母總會說一些刺激的話,以使孩子知恥而後勇。
2019年7月的一天晚上,杭州30歲男子小塗(化姓)和父親老塗在家吃飯,喝了點酒。
小塗抱怨起工作的不順,然而父親老塗並沒有像小塗期待的那樣安慰他,反而藉著酒勁嚴厲地批評了小塗,說他工作不努力,沒有上進心。
小塗覺得委屈極了,便和老塗爭辯了起來。
一度甚至想割腕自殺,未成。
他嘴裡無奈地說了一句:“這樣的家裡待著還不如坐牢”。
而此時又驚又氣的父親老塗脫口而出朝著小塗喊了句:“想去坐牢,你就打110好了!”
隨後,小塗真的撥打了110,謊稱家裡有人打架,騙來了執勤民警。
在民警到來正勸說小塗父子時,小塗突然朝民警的臉上重重地擊打了一拳,毫無防備的民警當場被打倒在地,後被拘捕。
辦理此案的檢察官在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原來,小塗的父母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在小塗很小的時候就外出經商,平時與小塗溝通交流甚少。
小塗從小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他渴望家庭的溫暖,也期盼父母的肯定,可是父母從沒給過他想要的迴應,反而總是用批評的態度來催他奮進,用否定的態度來表達希望他能做得更好。
就這樣,習慣於批評的父母和想要肯定的兒子爆發了衝突。
其實父母也不是想批評孩子,他們把打擊當成挫折教育。認為過多的誇讚只會助長孩子的驕傲和自滿,通過自己的打擊激勵孩子繼續努力,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
但是挫折教育是指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建議,幫助孩子跨越困難,而不是人為的設定挖苦和諷刺。
打擊教育不是挫折教育
父母永無止境的打擊沒有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不會激勵孩子奮勇向前。
相反,父母對孩子的挑剔和不認可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懷疑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並且逐漸的失去自我。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都是在打擊教育和棍棒教育下長大的,對於下一代,我們的教育理念很難轉變。而且很多家長在打擊孩子的時候,可能是無意識的。
但是這些家長認為無關緊要的、不經意的一些話語,對孩子造成的「殺傷力」卻是毀滅性的。
陳喬恩做客《非常靜距離》時,自曝語言暴力對自己的傷害。
小時候媽媽非常忙,不僅要養三個孩子,還要處理繁瑣的家務。而如此忙碌的陳媽媽,對小喬恩的管教,是嚴格的——嚴格到直接打罵。
她說,被媽媽打還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踩到一個地雷,媽媽的謾罵就會隨之而來。
她害怕聽到媽媽上樓的聲音,她把這種聲音形容為「好像魔鬼的聲音一樣」。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她沒有朋友,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只有待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內心才會覺得安全。
而且因為媽媽的否定,陳喬恩小時候很自卑,還因為自閉轉了學,卻又沒辦法適應新環境,成績也變差,導致沒人跟她做朋友,總之就是惡性迴圈。
直到做演員之後,她因為極度缺乏自信,鮮少參加聚會,更因為性格不討喜,得罪了不少人。
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童年時留下的陰影,會烙上畢生都難以抹去的疤痕。在孩子的眼裡,父母著急之時的情緒發洩,雖然無意、無心卻依然是難忘的痛苦和傷害。
所以,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養育孩子,也是父母不斷修煉成長的過程
我們怎麼做,才是一個不衝動、不意氣用事的父母呢?
●首先,要照顧好自己
研究表明,疲勞和睡眠不足會降低人體的抵抗力,使人們變得暴躁、易怒,面對壓力更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吼叫,是在憤怒或者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應激反應。雖然帶孩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別忘了照顧好自己。只有我們元氣滿滿,才能精神氣爽地迎接孩子啊!
學會“放手”,尋求家人的幫助與合作,才是“戒吼”的首要任務。
牢記兩條:
1. 孩子不是我一個人的; 2. 我不是一個人帶孩子。
●低聲說話代替高聲吼叫
其實有時候,我們父母一個嚴厲的眼神,就足以對孩子產生威懾力。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當父母刻意降低聲音說話,情緒也會隨之變得冷靜,會變得更理智。
父母的好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使孩子跳出情緒誤區,理智思考。
●忍不住吼了,請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孩子身體上的創傷,需要父母的包紮;心靈的創傷,更需要父母的療愈。
忍不住吼了孩子,請對他說:
“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不是你的錯,是爸爸媽媽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有話應該好好說。”
就像在《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吼了兒子之後,能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他在面對採訪時溫柔真摯地說:“我以後儘量不要用那麼大的音量去喊他。”並且馬上道了歉。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冷風,行人因為害怕寒冷,所以裹緊了大衣;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狂風暴雨般的吼罵,只會讓孩子關緊心門;倒不如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於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