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Photo by Arwan Sutanto on Unsplash

關鍵詞:道歉 Apology

Q:我兒子3歲,做錯了事情就是不肯認錯,還說不得,一說他就情緒爆發,搞得好像犯錯的是別人一樣。

上週,他跟隔壁鄰居家的小孩玩時,跟別人搶玩具,還打了人家一拳,我讓他道歉,可他就是不張口,還大哭大鬧。

還有很多類似的小事,比如,他灑了滿地水,不小心打碎了杯子,撞到了別人,他也從來都不說對不起。

每次看他這個樣子我都很生氣,也怕別人說我沒教好孩子,但我真的沒有辦法了,好好跟他講道理,很嚴厲地要求他,這些都試過,可還是沒什麼用。我到底應該怎麼做?

簡簡周 先問問自己,在這個具體問題上,你真正的育兒目標是什麼?是讓他說出“對不起”三個字,還是讓他能夠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從中汲取經驗,得到成長?

在成年人的習慣定式裡,做錯了事就要說“對不起”,這既是自己歉意的表達,也是一種禮貌。所以,當孩子犯了錯又不肯道歉時,你會下意識地解讀為,是孩子態度有問題、不懂禮貌。

但實際上,孩子一切不合作的行為背後,都有一些沒有被你看見的事實或是情緒。

可能是,孩子並沒有犯錯,只是表象看起來是他的錯,他不肯認錯,是因為心裡覺得委屈。

也有可能,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但因為之前的經歷告訴他,犯了錯會受到嚴重的懲罰,或是被看作“壞孩子”,所以,他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

又或者,犯錯這件事給孩子的心理壓力太大,以至於孩子沒有辦法在那個當下表現出你期待的樣子。

還有可能孩子心裡堆積了很多情緒,他就是偏要跟你對著幹。

認錯本身還意味著要承擔責任,但是以家庭的養育氛圍和孩子當下的能力來看,他是否能夠真的承擔得起這個責任?

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意味著孩子說不說“對不起”都可以,而是當孩子暫時還沒有能力說時,指責、強迫只會讓孩子更加無法開口。

如果孩子不認錯,是因為他原本就沒錯,只是做了“背鍋俠”,那麼,多花一點時間和耐心去了解清楚事實,還給孩子一個清白,對他來說,就是非常重要的信任和支援。

要是孩子真的犯了錯而不認錯,你更需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孩子犯了錯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那麼,當他再次犯錯的時候,他就會更傾向於甩鍋或是撒謊,目的都是逃避責罰。這種情況下,他更不會願意主動承認錯誤,更不要說反思自己的行為了。

雖然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很多時候,孩子不小心犯了錯,也會很容易被貼上“壞孩子”、“笨孩子”之類的標籤,不想當壞孩子或是笨孩子的小孩,自然也很難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錯誤。

更何況,孩子很難判斷一個錯誤的影響大小,也不知道究竟什麼是小錯,什麼是大錯,所以,在成年人眼裡的一個小錯,都可能會嚇壞他。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具體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犯錯是正常的,世界上就沒有從不犯錯的人,父母不要對孩子的錯誤大驚小怪。

越是對待錯誤寬容、接納的家庭,孩子越是有勇氣面對和承擔自己的錯誤,也越是有機會去反思、總結,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其次,當孩子犯錯時,引導孩子想辦法來彌補自己的錯誤,比懲罰更有效。

在意識到自己犯錯的一瞬間,孩子可能會僵住,他會害怕、會擔憂、會自責,總之,他不會真的自我感覺良好。

這個時候,幫助他意識到,這個錯誤可能會帶來的自然後果(不是會被你揍),並啟發他思考,錯誤已經發生,他還可以做些什麼來彌補?你也可以陪伴他一起去完成這個彌補。

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擔當。與其讓孩子言不由衷地說出“對不起”三個字,不如教孩子學會如何面對錯誤,如何從錯誤中成長。

第三,如果孩子犯的錯侵犯了別人,你需要帶著孩子一起向對方致歉,同時,該承擔、該彌補的,多說無益,行動就好。

這種情況下,父母一味地責罵孩子、逼著孩子致歉,也不見得會讓對方更舒服一些,別人想聽到的也未必是孩子的一聲“對不起”,更多是想看到父母的態度和行動。

把別人晾在一邊,反而不停地威逼、責罵孩子,其實也是在逃避自己的管教責任,更像是做給對方看的,“瞧,不是我不管,是我也管不了。”

當孩子犯錯時,如果你把它看做是汙點,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責罵懲罰講道理,那麼,汙點還會一直在那裡。只有你真正帶著孩子行動起來,才有可能將它擦掉。

- 今日坐診 -

簡簡周

遊戲育兒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顧問

專欄作者

13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1歲孩子查出“腦癱”,原來枕頭下這顆東西被忽視,普通家長常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