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妞兒六歲的時候,我突然間覺得她長大了,褪去了小時候的樣子,變成了一個大姑娘。
可是,六歲左右,似乎是一個棘手的年齡,忽然間她變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孩子,速度之快讓我一度懷疑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她的情緒變得很波動,一點不如意就發脾氣,火爆的發脾氣,彷彿全世界她最委屈。
她開始動不動就哭。有些根本不起眼的小事甚至是一句話都能讓她眼淚氾濫。
她每天都很磨蹭,吃飯,刷牙,睡覺,洗澡,上學,十次有九次都不是痛痛快快的完成。
她變得接受不了失敗,玩什麼都想贏。
她變得很嬌氣,受一點點傷或弄疼一點點就哭的不行。
......
種種表現,有時候會讓人有挫敗感,想試圖把她從這不堪的境地中“拯救”出來,往往徒勞無功。
這六歲孩子是怎麼了?
6歲,暴風驟雨的第二叛逆期我按照在上篇文章(在養娃這件事情上,我就是一個loser)中的計劃去制定養娃規劃圖的時候卻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為了瞭解孩子的發展規律,我開始讀「你的6歲孩子」這本書。
在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我家孩子身上出現的很多很多的行為都與書中的研究相似。
原來那些我們心心念念讓6歲孩子改掉的缺點,那些天天把我們氣瘋的行為,原來是這個年齡段就該有的樣子啊。
讀了前兩章,我就迫不及待的想來分享,希望像我家一樣有時吼的面目猙獰的父母們早點改變策略,放過自己,放過孩子,讓劍拔弩張的親子關係有所緩和,回到它該有的樣子。
你的六歲孩子可能是這樣子的。
六歲的孩子是個小小的矛盾體,愛走兩個極端;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相比五歲很多行為明顯惡化;成為家裡烏煙瘴氣的小煩惱。
六歲的孩子慢慢走向獨立,一方面他喜愛媽媽、需要媽媽,離不開媽媽;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能夠獨立,因此常常又會推開媽媽,搞得不管是自己還是媽媽的日子都十分掙扎。
比如,她想要當第一,想要當最好,想要得到最多,想要勝過一切,情緒波動強烈。
比如,她變成了一個愛哭的孩子。會因為做功課而哭,會因為不想上學而哭,也會因為不知道穿哪件衣服而哭。
比如,她開始吃飯變得磨蹭,而且弄得滿桌子亂七八糟。
比如,她在學校裡對老師言聽計從,是個乖乖學生,在家裡則完全相反。
……
如何面對我們六歲的孩子在與這個強橫刁蠻和異常情緒化的“小炸彈”相處時,除了我們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寬容,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來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
下面的這些管教技巧不一定會對你家的孩子有效,但很多情況下的確能幫你不少忙。
01
技巧一: 誇獎
想要從六歲孩子的身上找出什麼值得誇獎的事情來,實在是不容易,不過,請你一定要盡力去找。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哪怕孩子十分胡攪蠻纏、蠻橫無理,但你的幾句溢美之詞確實常常能夠創造奇蹟。
02
技巧二: 給機會
很多六歲的孩子都會用“我不幹”來直接拒絕你的任何要求。
別把這句抗拒放在心上,也別跟孩子正面衝突,你可以試著這麼回答:“我想你可能需要我給你三次機會。”
讓孩子發覺他不但可以明目張膽地抗拒你,而且還可以有機會避免立即跟你開戰,這會讓他明顯放鬆下來。
通常來說,我們的六歲孩子會在用掉他最後一次機會之時,順從你的要求。
03
技巧三: 數數
數數的效果跟“給機會”不相上下。
如果你想讓你家六歲孩子做一件什麼事情,而人家卻像個小木頭樁子一樣動不動,你怎麼辦?
你可以平和地、很有信心地說:“我來數到十,看看你能不能開始了。”(當然,你願意數到幾都可以。)
這麼做等於給了孩子一點時間來收斂心神。如果你發現孩子還在繼續拖延,不肯順從,你不妨數得更慢一些,多給孩子一些時間。
還有一個類似的做法,孩子認識時間了以後,你可以在掛鐘上做記號,告訴孩子:“等大針指到頂上這裡的時候,你就該收拾玩具了。”
這樣,不需要讓孩子立即停下玩耍來服從命令,你得提前給他預告,給他時間接受你的要求。
04
技巧四: 避其鋒芒
不要跟孩子以硬碰硬。與其直接跟孩子的挑釁行為針尖對麥芒,你不如干脆轉換主題或者環境。
許多六歲的孩子都會竭盡挑釁之能事:“我不幹!” 但是,當他們發覺戰火併不會燃燒起來的時候,反而會鬆一口氣。
除非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請你儘量間接地給孩子指令,這反而會減少你很多麻煩,節省你很多時間。
05
技巧五:討價還價
偶爾用一下,效果會相當不錯。
舉個例子,一個特別愛吃棒棒糖小女孩,沒完沒了地纏著她媽媽索要,搞得她媽媽精疲力盡。
終於,媽媽跟小姑娘提出了條件,跟她討價還價:如果小姑娘真能盡力剋制自己,不去招惹她哥哥,那麼她可以每天吃一根棒棒糖。
果然,從那以後,為了得到每天一根的棒棒糖,小姑娘的行為收斂了很多。
06
技巧六: 讓步
雖然這招有些軟弱無能,但是,它的成功率很高,往往能解救雙方於戰火之中,從而彼此都大鬆一口氣。
有些時候,你會注意到自己的一些指示、命令和規矩等其實並非是什麼要緊事。
假如你發現孩子對你的要求非常抗拒,你可以讓自己先緩幾口氣,再好好想一想,然後對孩子說:“呃,好吧,你不做也沒什麼關係。”
07
技巧七: 冷處理
也就是把孩子從“戰鬥”中拽出來,讓他單獨“涼快”一下;或者你們倆都各自退避三舍。這一招有時候相當管用。
08
技巧八: 漠視
漠視也可以是六歲孩子父母手上的王牌之一。
面對孩子的各種淘氣行為,視而不見可以是父母能夠採取的最有效的行動之一。
只要不是特別危險的、不出面干涉不行的事情,針對一些雖然十分惹你討厭、但是並不會造成多大傷害或損失的“壞行為”,請你全當根本沒看見。
沒錯,這類討厭的行為的確值得打屁股,可是,你打了他也不會對六歲孩子的特有行為帶來多大影響,所以,越少打屁股越好。
09
技巧九: 避開雷區
請你仔細觀察一下,在什麼情況下孩子最容易出現最糟糕的行為。
一旦你注意到了這些,那麼,請有意避開一定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這會常常能幫助你們免於“陷入雷區”。
比如,六歲孩子在一定的場合下常常出現的惱人行為:“人來瘋”,也就是大聲吵鬧、盡出洋相,而且你怎麼說他都不聽。
他想要成為整個聚會的焦點,而且這種慾念很難剋制;他要把球扔到你的臉上,過來踩你的腳,爬到你身上,坐到你腿上;他頻頻上前打斷你們的任何對話,想要當你們的“會談主持人”;他不斷想炫耀各種他上躥下跳的運動健將的本事。
如果有人要來你家做客,那麼你可以建議你的客人這麼做:
1.給孩子帶個禮物來;
2.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出出風頭,比如把球扔到人的臉上、打個倒立、來幾個特技等;
3.讓孩子帶著客人去參觀他的小房間,參觀他的玩具。
這些舉措越早出手效果越好,尤其是當客人剛剛進門,孩子的行為相對沒那麼過分的時候就這麼做,那麼事情要比等孩子的“人來瘋”越來越過分之後,把他拎出客廳去懲罰一頓要遠遠好得多。
此外,對於孩子的日常作息出現的一些棘手的情況,也有一些相應的對策。
用餐。
吃飯的時候,孩子經常動個不停,惹出不少事情來。
解決辦法可以讓孩子緊挨著媽媽坐,而且儘可能地遠離爸爸。這樣,媽媽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不動聲色地出手相助,例如,在杯子被撞倒之前伸手扶住。
在每次給孩子添飯添菜的時候,少裝一點,吃完了再添,這會比給孩子裝上滿滿一大盤,然後期待他全都吃完要好很多。
你要知道,有些孩子的胃口就是特別小。做飯做菜的時候,你要儘量地做些孩子可以用手抓來吃的東西。
孩子在餐桌上的“粗魯”行為,你能不管就別管。等過一年再來講究餐桌禮儀也不遲,而且到那時候你一定會事半功倍。
晚上睡覺。
睡覺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很順利了,但是仍然會有某些家庭為此苦惱。
辦法之一,是媽媽預先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把晚上的時間騰出來,放放鬆松地陪孩子聊聊天,比如聊聊白天的事情,或是隨便一些大家都喜歡的話題。
著裝。
對於女孩來說,挑選早上穿的衣服時間麻煩事。
你可以從衣櫥裡只拿出兩件衣服讓她選,有效縮小麻煩的廣度,如果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直接拿出一件,告訴她“就這件”。
另外,有的女孩子早上起來梳頭髮也是一個問題。
假若你家孩子的頭皮對疼痛似乎格外敏感,每次你幫她梳頭髮的時候都弄得人家以為你在殺小豬。如果你能說服孩子同意幫她理個短髮,就留短髮吧,這會使得你倆都能因此而少生很多氣。
情緒控制。
一旦出現最糟糕的狀況,孩子撒潑到了你的忍耐極限,請你直接把他抱起來,拎回到他自己的小屋裡,讓他冷靜下來。
如果情況沒有這麼糟糕,他的宣洩並不怎麼野蠻,那麼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你儘量別去搭理他,越假裝看不見越好。
看電視。
你可以要求他必須達成了你的某些要求之後,才可以去看他喜歡的電視節目;
你也可以告訴他在某個特別的節目開始之前,他的表現必須足夠“好”,到時候才可以開啟電視觀看。
而且限制觀看時間,比如我家大妞一般限制在20分鐘。
道德問題。
一旦孩子做錯了什麼事情,如果你去指責他的不是,那麼大多數情況下他很可能矢口否認。
比如,他打碎了你心愛的花瓶,即使你很清楚是他乾的,也請你千萬不要去問他是不是他乾的,因為他十有八九會拒不認罪,哪怕他的膝蓋正跪在碎玻璃上。
如果你一定想要確認到底是不是他乾的,你可以繞著彎子問他:“那花瓶放在那麼高的架子上,你是怎麼夠到它的?”
這時候,他反而很可能解釋給你聽,他如何推了一張椅子過去,爬到椅子上面,如何如何。
這燙手的日子也就集中在六歲到六歲半的時候,值得高興的是,到了六歲半到七歲之間,孩子又進入了一個和順氣,開始美麗綻放的時刻。
對付六歲的孩子,爸爸媽媽們的最佳王牌,就是請對我們可憐的小傢伙寬容一些,再寬容一些!
做父母不容易,做一個六歲小孩也不容易。
參考資料:你的6歲孩子這本書
關於你的N歲孩子這套書
是由美國著名的“格塞爾兒童發展研究所”的一群兒童研究專家,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經過四十多年的嚴謹而系統的跟蹤,針對數千名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所做的詳細觀察和了解,而總結出來的系統研究成果!不但很有深度,而且很有廣度。
研讀這一套書,不但能讓你預先了解你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可能出現哪些讓你十分嚮往的,以及讓你十分頭疼的行為表現,從而讓你有了合理的心理預期和心理準備,面對困境時能夠更加從容,而不至於驚慌失措、煩惱不堪;
而且,這套書還能讓你明白孩子的許多“壞”行為不但是短暫的階段性的行為,其實也是合理的、孩子氣的正常行為,從而能讓你放下許多不必要的焦慮不安和心理包袱。
故此,不但你的日子能過得更舒坦,孩子也能活得更率真、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