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如果孩子在小時候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長大了會變成溫潤如玉、情商超高的人。但很可惜的,這樣的節奏被家長打亂了。

讓孩子變得暴躁的,就是他們的父母本身。

1

上個週末在等地鐵的時候,看到一幕:

一個媽媽咆哮說:“我不罵你,我管不了你,你看看老師怎麼罰你!”

在她身後,是看上去才2、3歲、揹著書包的可愛小男孩。當然,小男孩低著頭,滿臉沮喪不敢吭聲。

媽媽看都沒看兒子一眼,繼續旁若無人地發洩:“7點叫你,結果磨蹭到8點才起床。8點半才洗漱好,早餐都來不及吃。現在好了,要遲到半個鍾。

我不管你了,你自己去給老師解釋為什麼遲到!是不是媽媽沒叫醒你,還是你自己拖拖拉拉?!最好老師罰你抄十遍試卷!”

從站臺一直罵到地鐵車廂裡,從上車一直罵到下車。

2

很心疼這位小朋友,但對這位媽媽的煩惱我更有同感。

我小侄子才兩歲,每次我陪他吃飯都是一場“硬仗”:

含著飯在嘴裡用舌頭磨來磨去,硬是不吞進去,還做鬼臉;有時候還要跑,逼著我追著去喂,完全把吃飯當做另外一種遊戲。

一小碗飯,他能吃上一個鐘頭。我這麼好脾氣的人,都被他氣得想揍人。

心理諮詢師凌想做過一個調查:“你最不滿意自己孩子的是什麼?”結果,很多家長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磨蹭。

如果你為人父母,你家裡一定經常發生這樣的場景:

起床問題

就像我在地鐵上碰到的媽媽:7點叫醒他,結果這孩子8點才起床。氣得你想在他睡懶覺的時候當頭一盆冷水潑下去。

吃飯問題

看過一位32歲母親的抱怨: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捺不住。

儘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奏,於是乾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裡塞,而且成了常態。

雖然我也知道這不對,但只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裡,我才能安心。”

有家長吐槽自己孩子一晚上只做5道選擇題,馬上得到一大波回覆:

“淡定,你沒碰到兩小時一題沒做的!”“哎,三個小時,寫作文,20個字。真的很想砍人。”“一寫作業尿尿、拉屎、喝水,肚子不舒服、腿讓蚊子咬了,各種事情分分鐘想揍他。”“老師讓十分鐘做完五十道十以內的加減法,包括寫名字。三分鐘過去了,這貨還在把名字寫了擦,擦了寫,想吼硬是憋住,快內傷了。”……

類似問題,層出不窮。

什麼時候能夠不磨蹭?很抱歉,不存在這樣的時候。因為不管多大年紀的孩子都會磨蹭,這是人的天性。

3

每個人都有過小時候。想想自己小時候,你肯定也會因為磨蹭,受過父母的催促甚至謾罵。你改了沒有?相信你也改不了。

我後來仔細思考了一下,其實父母催促孩子,實際上是要求孩子與自己在同一時區同一節律:

1.你催促孩子快點起床,是因為你也趕著要上班;

2.你催促孩子趕快吃飯,是因為你要收拾碗筷;

3.你催促孩子做作業要迅速,是因為你自己的工作都還沒完成。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沒有:當我們不斷提醒孩子要“快快快”的時候,你是以成年人的節奏帶了他的節奏。

兒科醫生和科學家已經發現,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節律的,具體如下:

2歲半以前的孩子,完全沒有“時間”這個概念。他們完全活在當下,沒有過去的回憶,也沒有未來的焦慮;

到了2歲半,孩子對“時間”“先後”這些詞才有了初步認識;

2歲半到3歲,孩子的時間觀念飛速發展,“過去”“現在”和“未來”能分得清了;

4歲的孩子,能夠描述出在幼兒園裡幹了些什麼,但還不能具體說出在什麼時間幹了什麼事,這一點孩子要到5歲才能做到;

6歲的孩子更進一步,開始喜歡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但對於類似於半小時、20分鐘之內的時間到底有多長,他們沒什麼感覺;

7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分得清時間了,卻是他們最磨蹭的時候: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面,其實還沒有接受在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奏。

所以,磨蹭其實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只有當他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感受“時間”、感受按時做事情的規律,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長成情商超高、人見人愛的人。其實,如果尊重孩子的生長節奏,他是完全有可能成為這樣的人的。

但如果你越俎代庖,強行阻斷他自己對“時間”的感受,後果不堪設想。

4

知道了孩子的生長節律以後,我再也不敢催我家小侄子了。因為經常被人催促的孩子,有可能長成兩種極端性人格:

第一,過分依賴型

比如催做作業這件事。如果孩子在一邊做,家長在一邊指手畫腳,其實孩子會非常緊張,作業越做越慢。

最終你不得不親自上陣,直接幫他做,或者手把手教他怎麼做出來。結果是什麼?孩子該不會的還是不會,而且還會變成非常依賴你。

就像心理學家Erica Reischer所說:“你的孩子沒有機會去學習怎麼為自己負責,也沒有機會練習一些諸如時間管理、自我約束這樣的重要生活技能。”

你想讓他趕快學會你會的東西,結果最後他連你的水平都超不過。

第二,極度反叛型

想想如果你每天耳邊聽到的都是這樣的“咒語”:

“起床,快起床!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這是鞋子、這是衣服,你有沒有在聽!你就穿成這樣出門嗎?……”

每天都是唐僧唸經一樣在你耳邊叨叨,天生反骨的人會極度反感。

已經有研究證明,如果你的孩子本來性格就強,容易在催促中變得易怒易煩躁、耐性差,根本聽不進別人勸。

法國兒童精神專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說:“依賴性人格的孩子,因為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覺自己是‘壞孩子’,失去自信;而反叛性人格的孩子,卻只會越來越無視父母,變得自私冷漠。

這兩種孩子,都毫無例外地喪失了自我。”

不管是哪一種型別,我都不想我家的小孩子變成那樣。

5

其實我讀高中的時候,就認識幾個公認很磨蹭的同學。

其中一個男孩子,每次交作文都要被老師吐槽:“××,你能不能寫快一點?每一次都是蹭到第二節課上課鈴響才交作文。”

他不僅平時寫作文慢,考試的時候也慢。

不管考什麼,他總要等到老師過來收捲了才肯交。好幾次監考老師都威脅他:“再不交就取消成績了!”

但是每次考試,他都在全班前三之列。高考的時候他沒磨蹭,準時交卷,最後去了復旦大學。

我這位同學從小做事就很磨蹭:吃飯也慢,起床也慢,做作業也慢。跟現在的孩子沒什麼區別。

每次問他考試的祕訣,他都是這麼說的:“慢慢想嘛,急著做題沒用的。想想老師為什麼這麼出題,再做同樣的題不就快了嘛。”

很多家長都會催促孩子做事,是因為他們普遍認為:孩子拖拖拉拉,總是趕不上別人腳步,孩子學東西慢,還怎麼跟人家競爭?

其實我們真錯了。

比如做題目,有時候也許孩子真的做得很慢。但正因為慢慢思考,才能讓他對題目了解得更加深一點。

孩子磨不磨蹭,跟他是否聰明、是否學習好沒有必然聯絡。

慢,其實才是最快的方法。磨蹭,其實能夠很有效率。

6

像我的同學一樣,那些會思考的孩子,真的挺磨蹭的。

有位爸爸去接兒子放學,在學校門口等了半個小時還沒見人。心裡已經火冒三丈了:“這孩子,怎麼連放個學都這麼磨嘰!”

他圍著校園兜了一圈,終於在學校一個小工地上發現了兒子:

他正在全神貫注觀察工人打樁。

見到爸爸來了,這孩子興奮地說:“爸,我發現了打樁機工作的原理!”

結果他爸爸啞口無言:哦,這孩子磨蹭原來也是有原因的。

心理學家Erica Reischer經常會收到很多父母投訴:自己的孩子好像根本沒有時間觀念,經常丟三落四,不能按時完成任務。

但是當他單獨問了孩子以後,發現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安排其實是非常合理、有序的,而且還會養成習慣。

家長知道了這一點以後非常驚訝:“為什麼他從來不跟我說?”

Erica Reischer會跟他們說:“因為在催促和抱怨的氛圍之下,孩子根本就不想說。”

孩子和家長,看似並肩同行,但其實是在不同的軌道執行,各有各的去路。家長出面干涉,其實會跟孩子“撞車”,這就容易出事。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

7

我一個同事的姐夫,就是個懂得尊重孩子磨蹭的爸爸。

他是德國人,家庭管理有板有眼:幾點上床、幾點吃飯、要怎麼接待客人,都規定好了。孩子磨磨蹭蹭、誤了點做事,他也不擔心,直接讓她們在房間裡自己反省,直到孩子們認識到錯了,才把她們放出來。

他有一個觀點:孩子該守的規矩,在2歲以前就要學會。如果因為拖拉,浪費了時間,後果讓她們自己承擔,該懲罰的決不能含糊。

但他非常寬容孩子們一些必要的“磨蹭”:比如大女兒吃飯就很慢。他認為吃飯就應該細嚼慢嚥,享受食物,不用那麼急急忙忙吞嚥。

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沒見她快手過。學畫畫的時候,老師跟她父母反映說:

“這孩子手腳比較慢。不過呢,她畫出來的東西還很特別。可能正因為她慢,所以能夠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美吧。”

直到今天,這位德國姐夫依然遵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把該守的規矩守了就行,至於做得快還是慢,看她們的喜好。

兩個孩子也從來沒有因為磨蹭而吃過虧,但每天都過很開心。且不說磨蹭是自然規律,你的孩子磨蹭,別人家的孩子也磨蹭;

更重要的是,磨蹭的孩子在慢慢適應世界的過程中,還能把對世界的好奇心保持得很完好。

心急火燎做事情的孩子,很難想象他們能夠靜下心來發展一種興趣;而慢吞吞的孩子,反倒能夠自得其樂。

所以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中,不隨意給孩子貼上“磨蹭”的標籤,不焦慮,少催促,保持耐心和細心。相信,蝸牛也終能抵達屬於他自己的終點。而我們只需站在他們身後,投以鼓勵的眼神,並靜靜感受那一路的鳥語花香,便足以。

與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簡介:國館:用文化溫暖人心,讓好書滋養心靈,以好物點綴生活。每天八點,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內涵的好書,遇見精緻有品的美物。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睡覺如果出現這些小動作,是體質差訊號,家長要提前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