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堅持親子共讀的家長都知道,與孩子閱讀繪本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提問技巧和角色扮演的方法等。在大多數家長的認知中,橋樑書是獨立閱讀的開始,所以也不太注重橋樑書的共讀。
而實際上,橋樑書作為另一種書籍型別,它不僅在圖文的形式上有了改變,閱讀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突然放手,讓孩子獨自在書海中掙扎,那從小培養的閱讀興趣不僅會消失殆盡,親子關係也會受到很大的打擊。
因而在初期,父母的導讀並不能放棄,還要根據書籍形式和孩子的閱讀要求做出很大的調整。
好的橋樑書閱讀方法不僅會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也會讓孩子更順利地將閱讀的輸入轉化為表達和寫作的輸出。
下面就以《青蛙和蟾蜍》為例,談談橋樑書的精讀方法。
橋樑書的閱讀策略
1
重視詞義而不是單純認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比如我們能輕鬆認識“深圳”兩個字,但當“圳”字單獨出現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這是什麼字?其實這就是常用字和非常用字的區別。
在《青蛙和蟾蜍》中,對於孩子來說“青蛙”是常用字,而“蟾蜍”卻不是。但是在這本書裡,蟾蜍兩個字會反覆出現,屬於高頻詞彙,只要孩子讀完,這兩個字都會認識。但是切記一點,當孩子認識並能讀出“蟾蜍”兩個字時,這並不意味著他就認識單獨的某一個字,所以不要試圖去考核他“蟾宮”怎麼讀,只知道讀音,不知道詞義,對孩子的閱讀來說毫無意義。
對於橋樑書的閱讀,我們主要有以下方法教會孩子理解詞義。
1)依靠圖畫來猜測
比如在《青蛙和蟾蜍:好朋友》裡,有一則故事裡談到了“月曆”,日常生活的口語中我們一般說的是“日曆”,於是對於孩子來說“月曆”即使是由兩個簡單的字組成的,但不瞭解其中的意思也會造成閱讀上的困擾。一般適合7歲左右孩子看的橋樑書中的插圖還帶有繪本的些許特徵,會對文字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這個時候我們就能依靠圖畫來讓孩子理解詞義。比如下圖中,青蛙正拿著“月曆”給蟾蜍看,透過圖與文字的結合就能輕易理解什麼是“月曆”了。對於一直共讀的家庭來說,此時也可以趁機共同瞭解一下“月曆”和“日曆”的區別。
2)聯絡上下文猜測
還是這則小故事,其中有句話說:“蟾蜍一骨碌爬下床”,“一骨碌”也不是常用詞,但是因為“爬下床”很容易理解,所以可以知道這是形容爬下床這個動作的詞,再聯絡上文蟾蜍雀躍的歡呼,可以推測出“一骨碌”大概是指很快的意思。同時“一骨碌”也有滾動的含義,但是對於剛開始進行橋樑書閱讀的孩子來說,體會到其中的一層意思就可以了。
2
歸納人物特徵
橋樑書一般講述的是一個系列的故事,主角和配角相對比較固定,特徵比較鮮明。對於剛從繪本過渡的孩子來說,最初可以用他們熟悉的方式,透過圖片來歸納主角的特徵。
比如在《青蛙和蟾蜍》中,相信很多大人都不知道這兩種生物的區別,但是在圖畫裡特徵就很鮮明。
青蛙的面板是綠色的,身形細長,身體光滑;
蟾蜍的面板是黃色的,身形矮胖,身上還有疙瘩。
這樣歸納一下,就會知道青蛙和蟾蜍是兩種很相似但在外觀上有明顯差別的生物,孩子對“蟾蜍”就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對它的詞義也有所瞭解了。隨著閱讀的加深,還可以試著跟孩子一起歸納主角的穿著特徵、性格特徵;配角的特徵等等。
歸納人物特徵有助於孩子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隨著閱讀的增多,這種能力會慢慢地變為一種潛意識,即使不去歸納,孩子也能理解人物的行為和心理,這對於之後的寫作也是很有幫助的。
3
瞭解故事結構
橋樑書的故事邏輯相比繪本更加嚴謹、衝突也會更多,對於孩子來說,閱讀困難也加大了,在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梳理,幫助他理解故事,為將來的獨立閱讀做鋪墊。
1)瞭解因果關係
比如在《青蛙和蟾蜍:好朋友》裡有一則小故事叫《等信》,講的是蟾蜍因為從來沒有收到過信而覺得非常的沮喪,青蛙知道就寫了封信寄給他,在寄信途中,青蛙遇到了一隻蝸牛,他就拜託蝸牛去寄信,但是過去了很久,信也沒有送到,青蛙等不及了就告訴了蟾蜍信的內容,蟾蜍聽完非常高興,兩個好朋友就坐在門口一起等信,第四天,蝸牛終於把信送達了。
在這裡面有個簡單的因果關係:信的時間。在讀到青蛙把信交給蝸牛時,有些孩子會想,啊,糟糕了,蝸牛太慢了。有些孩子一心想知道故事的進展,就直接閱讀後面的內容。但是我們教孩子閱讀目的是為了他能在閱讀中學會思考,所以如果孩子略過了這個資訊點,在讀完故事後,我們可以問一下:為什麼他們會等這麼久的信?
之後讓孩子揭曉答案:因為送信的是蝸牛啊!
所以才會出現後面的種種情節。這種後知後覺的回味有時也能給孩子帶來閱讀上的巨大驚喜。
2)瞭解起因、經過、結果
一個故事最主要的結構就是起因、經過、結果,認識這種結構可以幫助孩子順利複述整個故事。橋樑書的內容比繪本的內容更加豐富,複述的難度加大,在與孩子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簡單的一兩句話開始,慢慢過渡到完整的複述。
4
提煉故事核心,圍繞核心進行延伸
在繪本的精讀中,我們經常會根據繪本的情節與孩子來一場閱讀後的延伸環節。在閱讀橋樑書後,我們可以圍繞著故事的核心含義去做,來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和人物行為的深意。
還是以《等信》為例,我們可以問孩子:青蛙為什麼要寄信給蟾蜍呢?這個問題的背後就蘊含著這個故事的核心內容:至純至真的友情。
如果孩子不能一下子答出來,他能說出青蛙是為了讓蟾蜍高興也是很棒的答案。與繪本的精讀相同,我們不要求孩子能一步到位也不要求他能給出我們認為的正確答案,只要他有思考,會表達,我們就要給予鼓勵和嘉獎。
之後可以聯絡實際,讓孩子也給自己的好朋友寫封信,或者跟孩子聊一聊生活中,他的好朋友不開心時,他又是怎麼做的。這樣的簡單聊天也是維繫親子關係的法寶哦。
與繪本的精讀一樣,我們所有的提問和互動都不是在進行考核,而是親子之間平等的交流和思考,所以任何問題都沒有對和錯。這些精讀的方法是為了給真正的獨立閱讀做鋪墊,囫圇吞棗地讀小說可以有,這是一個幾乎不用教孩子就會自動掌握的技能,但帶著思辨去閱讀才是一項讓人受益匪淺的才能。這樣把一本好書讀透,會讓孩子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