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冬季,天氣變冷。
我們大人都很難克服早上懶床的壞習慣,躲在被窩裡面,特不想起床。
所以對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冬天早起去上幼兒園是一個老大難!
對於這個老大難事情,我想過,也試過很多的辦法。
比如買一個鬧鐘回來。但是發現作用不大,鬧鐘響了和沒響區別不大。
我也試過,給她十分鐘的懶床時間,效果一般般,拖拖拉拉。
每次還是要我強硬地把她拉出被窩,強硬地把衣服給她穿上。
然後她還要一直不停地哭泣和唸叨著:“沒有睡好,還想睡!”
在去幼兒園的路上,不肯走,說犯困,頭暈,要媽媽背會……
最近因為幼兒園老師們早上會帶著早去的小朋友一起做好玩的遊戲,而且還承諾給他們:
如果堅持10天早到幼兒園並參加早上的遊戲活動,可以收到老師發的特別獎品。
自從老師告訴我女兒這個訊息後,她每天早早的就醒了,然後自己迅速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臉。蹦蹦跳跳地就去上幼兒園了,一路上歡聲笑語,不再要我背或者要抱,自己走的很開心。
而且每天還要爭取第一個到幼兒園。
今天我和她爸爸都起床了,我看時間還早,沒有叫她。
她突然醒了還以為很晚了,要趕不上幼兒園的遊戲活動了,急得在床上哇哇哭起來……
這個態度反差,真可以說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這個小事情讓我不得不思考,為了培養孩子長期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打罵絕對是不行,但是想辦法適當調動孩子的外在動機卻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辦法。
心理學上講,動機是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並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在的心理動力。由個體內在需要引發的動機叫內在動機,在外部環境影響下產生的動機叫外在動機。
比如關於培養幼兒早起上幼兒園的良好習慣問題。
如果幼兒是由於認識到早起上幼兒園的重要意義而主動堅持早起就屬於內在動機,而如果是在外部環境作用影響下產生,為了玩遊戲並獲得獎勵而堅持主動早起就屬於外部動機。
對於3-6歲的幼兒,他們的認知水平還處於發展中,適當調動他們的外在動機比調動內在動機的效果要好,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難讓他們認識到早起上幼兒園的重要意義。
雖然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在推動幼兒行為,活動中都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
外在動機只有在不損害內在動機的情況下才算是積極有效的助力。
如果外在動機的作用大於內在動機的作用,幼兒的行為,活動主要靠外部獎勵才能推動完成,那麼很可能會發展為,當幼兒對外部獎勵的水平不滿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活動的積極性就會被大打折扣,結果毀掉的是幼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就會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