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熱門問題,怎樣才能讓孩子重視學習和理解父母的艱辛?當孩子跟你離得很遠,或者人在你身邊,心卻早飛了出去的時候,你跟他講道理要他好好學習,他是聽不進去的,更談不上理解父母。
因此,跟孩子的相處,需要父母主導去計劃。好的計劃,不會讓孩子注意到你有刻意安排的跡象,反而會把父母指使和強迫孩子的次數降到最小。好的計劃,不光是約束,還有創造。
01 喚起孩子的依戀本能如果你有一個上初中的女兒,你每天工作都特別忙,有時候還會出差,當你好不容易有時間跟女兒共處,你是急著檢查她的功課、瞭解她在學校的表現,還是放鬆下來好好你跟女兒共處的時光呢?
我們很多人恐怕都是前者,“教育孩子”這個想法優先於“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覺”。因為我們能跟孩子共處的時間太少了,認為理所應當抓緊時間把自己的人生經驗都傳授給她,以免她重走自己走過的那些彎路。
這個時候,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不說,還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拒絕管教。
作者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我們忽視了依戀關係是教養權利的基礎,我們應該先跟孩子好好相處,建立起感情,讓孩子信任我們,願意聽我們的話,進而過渡到管教才會起作用。
我們強調無條件的愛,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好如果變成獎勵或者補償,是無法建立情感連線的。打個比方,我們因為工作表現出色而得到一筆獎金,你會因此感激你的老闆嗎?我想不會,你會認為這是自己應得的。
也不要等到孩子提出要求了再去關注他,因為這樣無法滿足孩子內心的需要。他不確定父母是不是真的愛他,是不是在自己需要的時候,都會向他伸出雙手。
往這個方向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喚醒孩子的依戀本能,重新建立起依戀關係。
02 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見有些家長會特別委屈,覺得自己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孩子身上,然而孩子卻不理解自己,也不聽話。在父母氣急的時候,就對孩子下最後通牒,“不聽話就滾!”
父母只是滿腔怒火無處發洩,但孩子卻會信以為真。這一句話就能讓孩子的心徹底冷掉,轉而投向同伴的懷抱,去訴說自己的委屈,尋找情感上的安慰。
如果說這種情況是父母作的結果,那遇到孩子作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生氣了嗎?也不,誰叫我們是父母、是成年人呢?孩子不搭理我們,我們就回避,跟用最後通牒把孩子推向同伴,會產生同樣的效果,那就是破壞孩子對我們的依戀,在他心裡會認為父母對他完全不在乎。
我們需要明白,哪怕再有道理,孩子也不會記住我們說的那些話。他記住的是當時的場景,是我們講話的語氣和動作。多年以後,我們不理智的行為可能仍然會深深地刺痛他。因此,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在孩子成熟之前,我們都應該緊緊抓住孩子不放。
實在氣憤難平的時候,可以採取迂迴處理,比如讓配偶或者信得過的成年人暫時代替我們去管教孩子。讓孩子短時間去爺爺奶奶家或者住校,可以給我們一個冷靜期,幫助我們喘口氣,重新獲得讓孩子歸巢的動力和主動性。
在我們不得不與孩子分離的時候,也需要跟孩子保持聯絡,特別是對那些感官依戀的孩子。我們可以嘗試留一些個人物品給孩子,比如睡衣、照片等;也需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哪裡,不要試圖欺騙他。
當孩子確定我們的情況時,分離就變得不那麼難熬了。而謊言只會讓孩子覺得只有他一人被矇在鼓裡,會有一種被孤立的感覺,並且會因此變得越來越焦慮。
時刻保有堅定的信念,不放棄孩子,憤怒時迂迴處理,相處時常常用溫柔的聲音、親切的動作和認真的眼神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就能幫助我們看見孩子,並且讓孩子知道我們能夠看見他真正的需要,父母完全接納孩子。
03 父母更需要“被管教”我們帶著功利心靠近孩子,常常會得不償失。職場上強調結果導向,養育孩子恰恰相反,我們需要從孩子的天性和父母的本性出發,自然而然去愛孩子。
採用獎勵、討好的方式對待孩子,尤其是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會削弱他的安全感。這些所謂的技巧,都會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急切地想要管教孩子之前,其實父母更需要“被管教”。管教這個詞內涵豐富,可以指某種教育方式,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也可以指一系列的規則及自律。
如果真的要求父母“持證上崗”,那應該學些什麼呢?其實事情並沒有那麼複雜,相信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在有了孩子之後會被大大地激發出來。
我們要學的只有一點,怎樣讓管孩子的方式不傷到親子關係,不造成孩子情感上的防禦和距離上的疏遠。
因為教養首先是一種關係,而關係不適合用策略來處理,關係的基礎是直覺。因此作者提倡“自然管教”,也就是在安全發展和健康依戀的前提下管教孩子。
儘管父母已經是成熟的成年人,我們身上依然有著很多缺點,會影響我們管教孩子。因此,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克服重重困難。
比如說首先我們就得跟自己的衝動、不理智的行為作鬥爭;其次,在教養失效的時候還得克服自己的無力感,不要放棄孩子;第三,我們得承認自己也會犯錯,承認不良情緒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最後,明白父母的一部分責任就是配合孩子,而不是要求他們完全按照我們的指令行動,不要跟孩子對抗。
在我們完成“自我教育”之後,才會真正認識到,引發孩子改變的動力是依戀。
從父母的角度說,父母需要承擔主導作用,喚起孩子的依戀本能;從孩子的角度說,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看到了他們的需求;對父母來說,在管教孩子之前,我們需要先完成自我教育。
要改變孩子先改變關係,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