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兒童發展的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是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雙眼,流放了自己。在心理學中,引用“俄狄浦斯”這個詞語來比喻有戀母情結的人,有跟父親作對以競爭母親的傾向,同時又因為道德倫理的壓力,有自我毀滅以解除痛苦的傾向。

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年齡大概是3歲至6歲,這個時期我們對同性父母產生敵意,同時對異性父母產生好感,我們稱這段時期為“俄狄浦斯期”。舉例,常常聽到男孩說“我長大要娶媽媽”這樣的無忌童言,說明在俄狄浦斯初期的時候,孩子的表達是直白的,不受壓抑的;他會把內驅力的表達分開投注到不同的客體身上,常常把好的投注到媽媽身上,把不好的投注到爸爸身上,所以爸爸總不落好,因為孩子更願意把美好留給媽媽,孩子需要純粹的好媽媽,此時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整合自己矛盾的情感。

隨著慢慢長大,孩子發現自己不夠強大到可以對抗父親,忍受了一段煎熬之後,會轉而認同父親以達到和解,他也可以整合,能夠承載完整的三角關係。我們會發現,到了6、7歲,孩子通常會否認自己曾經說過的話,之前的想法並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壓抑到潛意識中去了,在意識還未完全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已經成功處理了,所以孩子也不記得自己那些荒謬的念頭。

二、如何養育這個階段的孩子?

如果兒子說“我長大要娶媽媽”,媽媽怎樣迴應呢?或者女兒當著媽媽的面說“我要嫁給爸爸”,媽媽又該怎麼迴應呢?女孩愛上爸爸或男孩愛上媽媽,意味著他們把自己的愛慾(帶有性慾成分)貫注在異性父母身上,這是孩子未來建立親密關係的需要,也是健康的,如果同性父母嫉妒孩子且和孩子競爭配偶,這就會到導致孩子對同性父母產生以恐懼和內疚為主體的體驗和幻想。同性父母要堅持“不帶敵意的堅決”,使得孩子清醒地意識到,“爸爸媽媽是愛我的,可是我明白爸爸媽媽才是一對,我不可能取代爸爸/媽媽。”。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恰到好處的挫折會讓孩子清醒過來,漸漸地到家庭外去尋找適合自己的伴侶。作為男孩,彷彿遵循這種信念:“娶媽媽是不可能的了,可是我可以變成像爸爸那樣的男人,然後找一個像媽媽那樣的女人。”這便從心理上實現了對父親的性別認同,同時把貫注在媽媽身上的愛慾轉移到家庭外的其他異性身上了。

俄狄浦斯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它涉及到一個人從和母親的二元關係發展到和父母的三角關係,以及對自我性別身份的認同。3歲以後,可以開始和孩子分床睡,讓孩子意識到,媽媽和爸爸是在一起的,他需要同時和父母雙方建立關係,發展出完整的成熟的三角關係,避免固著在二元關係中。另外,父親儘量不要長期出差在外,缺席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在俄狄浦斯期,父親的缺位容易影響孩子的三角關係健康發展。如果這個時期沒有充分發展,孩子會害怕競爭或者過於熱衷競爭,其實都是低自尊的表現。

在俄狄浦斯期,孩子學會了遵守規則。在與父親的挑戰和競爭過程中,由於害怕遭到懲罰和報應,便發展出了自我節制的能力,也就是超我的部分,他會變得做事有分寸有涵養,能夠自我監控和自我約束。

對於養育者來說,要同理兒童的心性發展的正常的愛恨表現,讓孩子有勇氣面對內心深處的矛盾的情感關係,關係中既有愛的一面,也有恨的一面,既有平和的一面,也有衝突的一面,都是真實存在的。允許孩子去觸控、感受和表達他內心矛盾的、痛苦的、不堪的想法,當他被允許被接納的時候,就獲得了自如的掌控感;如果不允許孩子去觸碰,那些想法和感受始終是朦朧的,反而無法駕馭,便會以情緒的方式或者軀體的方式表現出來。

7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想要朋友,卻不敢主動交朋友,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