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我剛剛做母親,是菜鳥級別的新手。老大兩個多月時,我帶他參加了一家育嬰公司舉辦的0~3個月嬰兒體能發育測評,主持測評的是一位老太太,據說從事兒科工作已經有幾十年了。我兒子在當年是吸吮要求很強烈的嬰兒,不吃奶小嘴兒也有時會做吃奶的動作;我在把他抱給專家看時,他正在顫動嘴唇做吃奶狀自娛自樂。專家看了一眼,說,“嘴唇顫抖,缺鈣!應該補補鈣。”
專家拿起一隻譁啷啷響的玩具逗孩子,我兒子當時很不耐煩,就扭轉頭不看她。專家又下了論斷:“注意力不能集中!”因為我的孩子是混血兒,老太太問了我家裡講哪種語言,我回答我們遵循的是OPOL式雙語養育,即一位家長只講一種語言,專家斬釘截鐵地說:“那不行!應該先建立一種語言!讓他先學英語!”
最後她用指頭使勁兒彈了孩子的臉蛋兒,這下惹怒了孩子,大喊大叫起來。在專家看來,這是不怎麼樣的表現。整個測評用時不到5分鐘,專家基本沒正眼兒看我,結束她叮囑我要給孩子補鈣、補營養液。
相信在座各位有很多人有過相似的經歷,無論是親身體驗,還是現場腦補,如果換做是你,只當了兩個月的媽媽,遇到這樣一位資深專家,給了你這些論斷,你會有什麼感受?是不是會有深深的挫敗感?覺得自己笨手笨腳、什麼都不懂、沒把孩子養好?同時也會按照專家的指點,去補鈣、去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去改變養育方式?
我呢,從小就不聽話,反叛心很重,對權威的態度從來都不是畢恭畢敬言聽計從,而是會掂量一下,對這位專家也一樣,我最瞭解自己的孩子,她看了一眼就下結論?兩個月的孩子需要什麼專注力?我才不信呢!她的話被我當做耳旁風,從那之後,我再也沒有請教過這類專家,我乾脆把自己磨鍊成了專業人士,而且跟這位老太太畫風完全相反。
18年後,我的兒子成長為一名健康、自信、成熟、穩健、多才多藝、有思想、有抱負、有擔當、有大愛的美好的人,以優異的成績從美國華德福高中畢業,考上美國名牌大學;我的女兒15歲,也是身心健康、成績優秀;這跟我如何培養了他們沒有多大關係,只跟我沒有從眾、沒有破壞他們的成長軌跡,有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
中國家長的心情主旋律
不過,當年我能如此獨立自主,也跟我自己的家庭狀況有關。我的母親已經去世了,我的婆婆遠在天邊,我沒請月嫂,協助我的阿姨朝九晚五通勤,而且是我的僱員,聽我的,也就是說,如何養孩子,我們夫妻倆說了算。但是大部分媽媽們都沒有我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而是身處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承擔著巨大的壓力。
必須說,我跟這位專家打交道的經歷非常典型,每天各種版本都在不同的角落上演著。透過多年的觀察,我發現我們身處的養育文化環境對新手媽媽們非常不友好。無論誰,無論有沒有關係和交情,從最親近的媽媽或者婆婆開始,從“你的奶夠不夠啊?可別餓著我孫子哦!”開始,左鄰右舍、七大姑八大姨、甚至路人甲,都有資格對一位媽媽的養育品頭評足、指手畫腳。
新手媽媽本來就非常脆弱,無論身體還是心情,都需要保養、養護、支援和鼓舞,而不是質疑和批評,更不是擺老資格命令指揮,甚至越俎代庖。
即便你抗住了婆婆媽媽的諄諄教誨、擋回去了路人甲的熱心指教、抵制住了保健醫或者兒科專家的診斷,為孩子撐起了一片愛和自由的天空,孩子既健康又快樂…呵呵呵,對不起,還有老師等著你!到了小學階段還沉得住氣的家長,實屬鳳毛麟角。
公立學校的老師是什麼畫風,我就不必多說了,每天都能聽到看到我的學員訴說老師發來的各種奇葩要求,最令人鬱悶的是,即便你下決心與公立體制決裂、甚至與家人翻臉、冒著極大的風險,把孩子送進了另類教育的學校,也會遇到個別老師用你聽不懂的高深詞語告訴你,孩子的這個覺那個體沒養好…
我們的文化又特別熱衷樹立統一標準,按照這個標準去衡量每一位母親、每一個孩子,不符合標準就會遭到白眼,符合標準了也要排比名次,看誰最符合標準。同時不許出錯,一切都必須做到完美。在這種不友好、缺乏支援和鼓勵、壓力山大的環境當中,媽媽們很難對自己做好母親懷有信心、很難相信自己的直覺、思考和判斷,很難遵從自己的內心,很難不從眾,很難堅持另類的、小眾的無條件養育。
這也是為什麼,在與孩子和家長工作十幾年以來,我觀察到,中國家長心情的主旋律就是兩個字:焦慮!
對家長不友好的環境,必然對孩子也不友好;家長承擔的壓力,也必然會透過各種方式轉嫁到孩子身上;只要看一下那些遍地開花的興趣班、補習班,那些流傳甚廣的搞定孩子的招數,甚至關於怎麼打孩子才是“愛”的懲罰等等變態理論,就明白這個環境對孩子是多麼的不友好了;其實即便家長只是內在有壓力,表面還沒有說什麼做什麼,孩子已經可以感受到這種壓力了。
現代生活方式對孩子也很不友好,讓他們處於聲光電狂轟濫炸的包圍圈裡,損傷他們稚嫩的感官,製造了越來越多的焦慮、恐懼、神經質的孩子,所謂“注意力缺失多動症”層出不窮,吃手指、尿床、打人、自慰等行為問題以及消化系統失調很常見。另一方面,家長們過度注重孩子的智力開發,顛倒了孩子的發育順序,本末倒置,該發展的地方沒有發展,不到時候發展的地方被提前發展,這也造就了大量的健康和行為問題。
虎媽PK貓媽,哪個效果好?
如何破解這個怪圈呢?我的回答是無條件養育和藝術養育。前者是我翻譯的一本書的題目,也是我奉行的養育之道,後者是我創立的新時代父母培訓課程體系,有很多實用方法,旨在幫助父母們找回被大環境壓抑的自信,豐富他們的生活、激發他們的靈感、賦予他們力量,讓他們相信自己的直覺、相信自己的思考、相信自己能夠做一名好媽媽、好爸爸。
為什麼呢?如果我僅僅燒腦地從理論角度去論述,即便把你們都說睡著了也不見得能讓你們明白多少,我更傾向於直觀地讓大家自己去體會。我在國內舉辦過十多場“無條件養育”大型講座,每場都有幾百名觀眾,其中有一個環節,是請我的助教協助我展示兩種養育方式,並且請臺下觀眾設身處地從孩子角度去體會每一個場景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
第一種是典型的主流推崇的虎媽式養育,曾經有一場講座,我的一位助教扮演虎媽,另外一位代入孩子,請注意,我說的是代入,不是扮演,這個展示沒有事先排練,代入孩子的助教表現出來的是真實的現場即時反應,每一次觀眾的感受都跟她一模一樣。表現的是一個典型的週末,五六歲左右的孩子起床後想出去玩兒,媽媽不許,要先做閃卡,然後奔赴多家興趣班。
媽媽對為什麼要參加這些興趣班振振有詞:學鋼琴,是為了培養音樂素養;學書法,是為了培養高尚的情操;學聲樂,為將來考入好學校加分兒;學輪滑,是為了鍛鍊好身體;學珠心算,是為了培養邏輯思維;學英文,走遍天下都不怕;學芭蕾,成長為氣質優雅的淑女,將來嫁個好人家,媽也能跟著沾光啦!
孩子對參加這麼多興趣班沒有玩耍時間表示抗議,媽媽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她:人家報了12個興趣班,我才給你報了7個,你知足吧!
上完這麼多興趣班,孩子已經累壞了,但媽媽又把她帶到公司年會上,要求她表演節目。孩子不想去,媽媽用好吃的好玩兒的誘惑孩子;到了場合,要求孩子有禮貌,見誰叫誰,阿姨好!叔叔好!不絕於口;孩子不願意上臺,媽媽用看動畫片和買玩具誘惑,不管用,用別人家的孩子教育,這會兒也不管用了,怎麼辦呢?不用愁,媽媽上過很多課,學過很多招數,這個時候恰好可以施展一下。
於是媽媽施展出一套非常流行的溫柔招數:“來,咱們做個選擇,你是想唱英文歌呢?還是想唱法文歌?你是想像小兔子一樣跳上臺呢,還是想像小燕子一樣飛上臺?媽媽知道你最棒了!最了不起了!最聽話了!寶貝兒加油!媽媽愛你!mua!”孩子稀裡糊塗被推上了臺,莫名其妙地表演了一首英文歌。
按說孩子已經盡最大努力滿足了媽媽的要求和期待,回家可以放鬆一下了吧?不行啊!孩子累得不想刷牙,媽媽卻依然不給寬限,講道理和用物質獎勵已經不好使了?那就警告威脅吧!明天小盆友生日會不要去了!一星期不能看電視!不許吃冰激凌!
此時孩子受不了啦!崩潰大哭。這個場景簡直太熟悉了有木有?這位媽媽的做法也很常見是不是?為了培養孩子,她鞠躬盡瘁、煞費苦心,付出了時間和精力、花費了金錢和心血,但收穫的卻是不開心的娃和有裂痕的親子關係。
下邊的橋段是換我出場,給這個可憐的孩子當一把貓媽。也是週末,孩子想出去玩兒,媽媽爽快地答應下來,娘倆做了好吃的,帶上親手染的布和做的娃娃,放進野炊籃子裡,進山遊玩。孩子一路追蜻蜓、看蝴蝶、揀樹葉、數螞蟻,在小溪邊戲水,在樹林裡撒歡兒,跟媽媽玩兒遊戲,望著雲彩想象自己是展翅高飛的小鳥兒,用樹枝和石頭搭建出童話場景,任思緒海馬天空地遨遊。
玩兒得盡興,吃得開心,孃兒倆回家了。上床前,孩子也是不願意刷牙,媽媽既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用條件來威逼利誘,而是繪聲繪色地講了牙仙子傳奇,孩子聽完心甘情願地好好刷牙。臨睡前,關上燈,媽媽摟著孩子,講了一個溫馨美好的睡前故事,唱了一首動聽的歌曲,孩子在媽媽溫暖的懷抱裡,香甜地睡著了。。。
戲劇化展示環節結束後,我會詢問觀眾們,哪一種養育方式會培養出內心強大、獨立自主、幸福樂觀的孩子?哪一種養育方式讓媽媽相信自己?無一例外,大家一致回答,第二種,無條件養育,藝術化養育,賦予孩子內心力量、讓孩子健康成長、讓媽媽輕鬆育兒。
什麼是真正的智力開發?
但是這時候你可能會說:第一個媽媽做得也沒錯啊!現在競爭這麼厲害,不早點兒學知識、不早早開發智力,怕今後孩子會被淘汰啊!成績不好、考不上好學校、將來找不到好工作,收入不高,怎麼享受生活?小時候苦一些,長大了才能享福麼!
提出這樣的意見來,恐怕還是因為誤解了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智力開發、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享受人生。第二個媽媽帶給孩子的,不止是心靈的溫暖和良好的親子關係,也包含了符合兒童發展需求的智力開發,更為孩子將來的幸福快樂埋下了種子;一個人小時候沒有學會如何發現美、欣賞美、享受美,長大了再有錢,也依然是精神上一片荒蕪的窮光蛋。
我們需要認識到,並不是寫在書本里、發表在網路上的才叫知識,可以說,文字化的東西僅佔真正知識的萬分之一不到;學習不是靜止不動的事情,實際上,靜止不動是沒法進行真正學習的;智力也不是透過閃卡和興趣班而開發的,而是透過藝術化的生活、透過心靈的滋養和身體的活動,才能做到真正的智力開發、真正的學習、真正的獲取知識。
人腦不是電腦,不是靠輸入→儲存、程式設計處理→輸出這種模式來執行的。人是一個整體,腦、心、身需要統一和諧,才能既聰明又快樂。身體需要充足的營養才能健康成長,腦也才能健全地發育;同理,心靈也需要充足的養分,才能健康地發展,智商和情商才能得到開發;而身體、智力、情感的發展,都離不開大量的身體活動,無論是藝術性活動,還是遊戲運動類的活動。
可以說,藝術是人類腦、心、身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養分,一如陽光、空氣和水;沒有藝術,人類的心靈會枯竭,生命也會暗淡,身心會生病、甚至會死亡。
心法勝於技法
僅拿父母親口給孩子講故事(不是看著繪本或者書籍來唸)這一個藝術活動來說,就蘊含了巨大的能量,不止於開發孩子的智力:聽故事能夠釋放孩子的想象力、增強孩子的專注力、加強孩子的記憶力、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培養孩子的道德感、賦予孩子戰勝困難的膽識,我們管故事叫做心靈母乳,它對孩子的益處,說也說不完。
再說說給孩子唱歌,有研究表明,音樂是能夠顯著提高兒童智商的藝術活動,就這項功能來說,音樂的地位遠遠高於其他藝術。你可能會說,我不會唱歌啊!我唱歌走調!唱得不標準,豈不害了孩子?我也不會編故事講故事,是不是最好讓孩子聽音訊?那不是更標準更專業嗎?
這恰恰說明在養育當中,我們是多麼注重技法,而忽略了心法。縱觀人類歷史,並不是音樂學院畢業的媽媽們才有資格給孩子唱歌,而給孩子唱歌也不是為了讓孩子聽到專業的歌喉。孩子愛吃父母親手做的飯,覺得格外地香,愛聽父母親口唱歌、講故事、喜歡父母親手做的娃娃、織的毛衣,因為他們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濃濃的愛,這種愛讓他們覺得世界是美好的,賦予他們生活的力量和勇氣。
音訊雖然“標準”,但背後是一堆電子整合線路,孩子無法感受到愛,機器怎麼可能愛他呢?孩子需要愛的是人,是人類從事的活動,只有人和人之間才能相互滋養;如果孩子喜歡聽音訊看影片,我們要擔心了,這種人類與機器之間產生的連結,是不是一件好事?我們必須意識到,所有的親子藝術活動,都是為了愛,為了給孩子輸送心靈養分,為了營建美好的親子關係,為了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
在《小巫教你講故事》這本書裡,我提到一位從事音樂教育的瑞典老師,擁有一家樂器製造坊,他回憶起他的爸爸,是一位工程師,不苟言笑,平時說話辦事一板一眼,很“悶”的一個人,他也缺乏音樂細胞,只會唱一首歌裡邊的一句,是一部電影裡的一首插曲,其實還算不上一句,只是一個調兒,一個詞——“Laura”。
他小時候,臨睡前,爸爸每天晚上都給他唱,“Laura,Laura,Laura,Laura ……”。瑞典老師快六十歲了,一米八五特健壯挺拔的人,回想起小時候爸爸天天給他唱的這一句時,一邊給我們唱一邊抹眼淚。
爸爸唱的這一個調兒,他從小到大記了幾十年,電子產品絕對不可能有這樣的功用,爸爸天天為孩子哼唱的一個調兒,讓孩子記住了一輩子,還把孩子唱成了音樂家!神奇吧?事實上,所有的父母都具備這種“神功”。
前邊說過,孩子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恰當的遊戲和運動。真正好的教學,也會把抽象的知識透過好玩兒的遊戲傳授給孩子。就像其他藝術活動一樣,遊戲運動對孩子的益處,數不勝數,比如:幫助孩子的身體發育、促進孩子的社交能力、鍛鍊孩子的專注力、開啟孩子的智力和認知、發展孩子的道德意識、療愈孩子的各種缺失;
一言以蔽之:就像哈佛醫學院一位教授在他的著作裡說的,所有的教育都是身體教育,即“體育”。對於孩子的生命來說,不運動,無成長。
讓孩子快樂媽媽輕鬆的神器
說到這裡,大家可以總結出來,藝術化養育孩子,包括親手給孩子做飯、跟孩子一起做手工、給孩子講故事、唱歌、玩兒遊戲、到大自然裡遠足,等等,等等,是孩子健康成長、親子關係健康發展的最佳途徑。同樣是花時間陪孩子,藝術化的陪伴是事半功倍、親子雙方都得到滋養和滿足的方式。
的確,藝術化陪伴不是家長單方面的付出,而是雙向的滋養。這些藝術活動首先滋養的是家長,孩子是靠模仿家長而成長的,不僅模仿外在,更是模仿內在,只有家長內在豐足、快樂、自信、求知慾強,才能養育出內在豐足、快樂、自信、愛學習的孩子。而每一位家長的內心,都住了一位歌唱家、美術家、廚藝家、故事大王、手工達人,就像睡美人一樣,只需輕輕地點撥,就能喚醒,煥發出無窮的智慧、才藝和能量。
你可能又要問了:那麼親子溝通呢?我不能一天到晚唱唱跳跳吧,總有要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尤其孩子發脾氣不聽話或者遇到困難的時候,我該如何溝通呢?我怎樣才能理解他,並且在我有需求的時候,做到讓他也理解我呢?
親子溝通的確是養育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家長需要花功夫學習的部分,為此,我創立了“家庭聯結力”溝通模式,包含在整個藝術養育體系裡。但是很多家長在這方面也進入了誤區,誤以為溝通靠技法、理解靠猜測,實際上,理解孩子、或者說親子雙方互相理解,靠的不是技法,而是心法,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客觀觀察。
客觀觀察指的是內心沒有雜音、毫無評判地觀察孩子,看見孩子;這是很難做到的,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並且有效地與孩子溝通;那麼這種觀察需要我們內在感官的敏銳度,而這則是靠藝術活動來滋養、來培養、來訓練的。
藝術活動的功用之一,是敏銳我們的感官,能夠捕捉到他人的感受,能夠對他人感同身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位生活缺乏藝術氣息、跟孩子溝通只會乾巴巴套句式的媽媽,相比一位帶著孩子藝術化生活的媽媽,哪一位更有能力理解孩子話語背後的感受、做到真正的傾聽、讓愛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美麗地自由地流淌呢?
這種反差,已經在我培訓的學員那裡得到無數次的證實,數不清的學員向我反饋,在學習和踐行藝術養育之後,無論是自己、還是孩子、還是家庭關係,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我推薦你,從今天開始,親手給孩子做飯、陪孩子玩兒遊戲、做手工、帶孩子外出到大自然裡撒歡兒、給孩子唱歌、講故事,讓養育孩子成為一件滋養你的事情,而不是令你抓狂的負擔。就像我在一條微博裡總結的育兒經一樣:“他投胎於我,我不曾教誨他,只是帶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