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高彥雄
育兒研究所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戀人”,這體現出體現親子間溫暖的情感。但當一種情感過度發展,變得難以解開,就成了“情結”,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
有人把戀父戀母情結視為洪水猛獸,是亂倫的開端;也有人把它當做親情的一部分,因孩子依戀自己而沾沾自喜。
王女士的兒子今年6歲,吵著要媽媽一起睡,睡覺時兒子會有意無意地觸碰媽媽的身體。王女士嘗試幾次分床都失敗了,她覺得孩子有戀母情結卻不知該如何應對。
李女士說,她的女兒反倒是粘著爸爸,冷落了自己,女兒還聲稱長大後要嫁給爸爸。對此,李女士的丈夫卻絲毫不在意,認為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現象,還指責李女士“小心眼”。
國家中級心理治療師、四川省心理協會會員
答:我們通常說的“戀父戀母情結”,在心理學上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和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這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提出的。他認為,幼兒乃至嬰兒均有性慾,並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01.口欲期(0-1.5歲):嬰兒從吮吸、咀嚼、咬等口唇活動中可以獲得快感
02.肛欲期(1.5-3歲):幼兒主要從控制排洩中得到快感和滿足
03.性器期(3-6歲):幼兒開始注意性別和生殖器,出現好奇心
04.潛伏期(6-12歲):兒童的性慾潛伏下來,表現為避開異性,與同性為伍
05.生殖器期(12歲以後):進入青春期後,男女均開始從與異性的接觸中獲得樂趣和滿足。
其中,戀父戀母情結髮生在3-6歲的性器期,也稱前生殖器期、俄狄浦斯情結期。
這個時期,孩子通常會把異性父母當做愛慕物件,而同性父母一方則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為了“獨霸”父母一方的愛,孩子甚至會出現“攻擊”另一方的現象。同時,孩子也會害怕“競爭”會帶來懲罰,因而產生內疚感。
俄狄浦斯期也是性別認同的關鍵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別,開始追求自己的性別認同,是這個階段兒童很重要的一個成長任務。自然、充分地理解性別的差異,對性別自我認同至關重要,並決定個體將來對待異性及性的態度。
答:戀父戀母情結本身並不是一種病態或致病因素,一般來說,兒童都會順利的渡過俄狄浦斯期。“競爭”過程中,孩子產生的攻擊性和內疚感,也會被同性父母的愛所征服。
但是,如果父母不加註意,錯誤引導,也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孩子長大後可能仍深戀父親母親,而不容易把感情移到其他異性身上,甚至不能順利組成家庭,嚴重者還會導致性心理發育障礙或其他方面的障礙。
答:建立和諧的夫妻關係,創造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是前提,其次幫助孩子發展同伴關係,發展興趣愛好,建立自尊、自信的人格特質。
01.不要自亂陣腳
父母要保持一致態度,相互體諒,不要因為孩子想“獨霸”自己而沾沾自喜,在另一半被冷落時應考慮對方感受,任何人被孤立時都會感到沮喪和惱火。
02. 接納孩子的愛
當孩子說“我愛你爸爸”“長大後要娶媽媽”時,父母不要拒絕,更不能嘲笑、諷刺孩子。欣然接受孩子的愛,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是愛你的”,這樣孩子的內心才不會失落。
03. 一方要適度退讓
當孩子出現“俄狄浦斯情結”時,同性父母要適度退讓,不要有和孩子爭奪的行為,這樣會讓孩子把同性父母當成自己的競爭對手,進而產生仇視心理。
04. 正確引導孩子角色認知
父母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夫妻,你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是爸爸媽媽的結合才有了你;爸爸媽媽都愛你,我們生活在一起要相互關心,相互尊重。讓孩子清楚認識自己在家庭的中角色,以及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05. 分床睡,不過度溺愛
太晚分床,對孩子身心發展不利。對待幼兒,父母不要像對待嬰兒一樣過分親暱,不要過度溺愛孩子。
06. 鼓勵孩子與同齡異性正常交往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早戀影響學習或出現其它問題,往往採取封閉政策,限制孩子和異性夥伴交往,卻可能使孩子的性心理發展受阻,不利於成年後親密關係的建立。
當孩子認識到父母是無法拆分的整體,但這並不影響父母對自己的愛,他們就會很快放棄獨佔異性父母的幻想,愉快地走出“單戀”,並開始對同性家長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透過認同,男孩會向父親學習男性特徵,女孩會像母親學習女性特徵。
答:父母關係不和諧,一方過於強勢,另一方過於軟弱,會讓孩子崇拜或同情異性父母,不利於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期。
比如,爸爸經常當著女兒面數落媽媽的毛病,媽媽經常對著兒子埋怨爸爸的不是,就會加強孩子的戀父戀母情結,也會讓孩子很難在同性家長身上找到崇拜和學習的地方,轉而認同異性家長的性別特徵。其最終結果是,造成兒童對自身性別認同障礙,難以確立與生理性別相適應的性身份,出現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