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我們去看一些電影電視劇,包括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群體中那個最會與成年人打交道的,往往就是孩子團體中的核心與領袖,大家留意一下就能觀察到這個現象了吧。

再舉一個更有代表性的例子——學生會。當然,大學生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不過你看學生會的幹部們最主要的職責是什麼?往往並不是跟大學生們打交道,相反這些學生幹部們最主要的職責就是和老師、學校以及社會組織打交道。這些都說明了,小朋友們如果能夠善於和成年人打交道,更容易獲得資源與助力。

可愛卡哇伊?賣萌?

我認為主要兩點:

一是懂禮貌守規矩,懂得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和禮儀,具有大方得體的言談舉止。

二是不卑不亢,能夠和成年人進行對話的能力。

看起來不太容易,是不是?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社交能力的培養,孩子是能夠逐步成長為具有高度的自信、安全感,並且善於表達自己想法的社交達人。

這裡有三個建議,可以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建議,在家庭內部創造平等交流的氛圍,讓孩子能夠不卑不亢地和我們大人說話。

所有的教育,第一步一定是來自於家庭,更何況是培養社交這樣根本沒有任何輔導班興趣班可以代勞的能力。

孩子接觸最多,關係最緊密的成年人,就是我們自己,就是孩子的家人,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模式,直接深刻影響著孩子。很難想象一個在家裡沒大沒小沒有界限感的孩子會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懂得尊重禮讓,同樣也很難想象一個在家裡唯唯諾諾,看大人臉色行事的孩子,在外面會充滿自信、抬頭挺胸。

因此,我們希望孩子和外面的成年人能夠做到平等對話,既不示弱,也不逞強,我們家長就要想想在家裡,我們是怎麼和孩子溝通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觀察,並且有意識的改善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即不要居高臨下,用成年人的力量和權威去壓制孩子,也不要太過於百依百順,讓孩子覺得周圍的人就應該以自己為中心,一切都聽他的。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父母自己,其實就是孩子面對他人和世界的第一扇窗戶,咱們的家,就是孩子最好的訓練場。孩子只有在和我們家人溝通的時候受到尊重,對平等交流習以為常,走出家門後,他們在和其他成年人交往的時候,才能更加積極自信,不卑不亢。

第二個建議,有意識地教給孩子一些談話的規則,同時逐步地教給他們一些話語,增加他們和成年人深度溝通的能力。

關於談話的規則,重點要提醒的,就是不要說一些評價他們他人隱私的話題。比如說,關於收入、年齡、婚姻狀態,以及其他一些我們成年人都瞭解的忌諱的話題。這些基本的談話禮儀,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一點一點地教。

再一個就是傾聽。孩子和成年人交流,本來就是處於弱勢,見識、知識面等等都不如成年人,善於聆聽本來就是一個溝通的很重要的原則,同時也能讓孩子表現出足夠的教養。

關於一些談話技巧類的話術,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引導孩子多提問,善於提問。

第一類問題是針對已知資訊,求問未知資訊,表現自己的求知慾。比如您講的真有意思,能不能再給我說一個例子?怎麼才能知道問題的答案呢?您是怎麼做到的?可以教教我嗎?

第二類問題是針對談話者本人的經歷,表現出對他個人經歷的興趣,每個人都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他人關注,所以問對方關於他本人的問題,他通常都樂於回答,你可以教孩子問,您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感興趣的?您的工作好玩嗎?你每天工作時間都做些什麼?

你可以和孩子找一個小的問題進行情景練習,最簡單的就是讓孩子針對你的工作提問,之後反過來由你提問,孩子來回答,你可以問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發生了哪些事情?讓孩子從受訪者的角度體會,哪些問題讓人覺得愉悅?輕鬆,哪些問題讓人覺得不舒服?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在教給孩子提問的技巧,這些只是話術方面的輔導,而話術下面的基本功是孩子好奇心的保護和日常素材的積累,這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生來就有好奇心,喜歡探索世界,我建議你多帶孩子出門見見世面,去的地方多了,見的人多了,跟人聊天就會更有話題。

從小就重視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核心其實還是家庭教育,我們父母需要付出足夠的耐心,平等、放鬆、自然地與孩子進行交流。其實,對孩子有質量的陪伴,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一位教育專家說過,教育學本質上其實是關係學,家人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直接會影響並對映到孩子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之中。

6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不是什麼都可以給別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