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三國演義》說: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應當有所追求,建立一番事業。如果不求上進,等到將來一事無成的時候,後悔就晚了。

但是,人不會一生下來就知道努力和奮鬥。《顏氏家訓》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經過教導,是不會自己變得有出息的。

父母首先要給他灌輸了“積極進取”的觀念,培養起“建功立業”的追求,他才會朝著這個目標而努力讀書和工作。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是否能興旺,主要是看孩子有沒有出息,而孩子有沒有出息,就要看父母能否培養他們追求“有出息”的心。

一些國學經典認為,如果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成大器,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要告訴兒女以下三句話,千萬不能大意。

你的朋友,應該要比你優秀

《菜根譚》中講:教育子女,一定要注意他們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

如果孩子交到壞朋友,他們自身也會沾染上一些壞習慣。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判斷是非、辨別益友和損友,然後選擇優秀的人做朋友。這代表著孩子從心底裡就有一種“希望自己變得更優秀”的追求。

成年人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你的圈子,決定了你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做父母的,千萬不能認為孩子還小,根本不存在“圈子”一說。

試想:當我們遇到麻煩的時候,能夠伸出援手的,大多數都是兒時結交的玩伴、同學等等。而同事之類的社交關係,卻常常冷眼旁觀。

由此可見,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結交的朋友,將是他未來的寶貴財富。

對孩子來說,結交比自己更優秀的朋友,還有另外一個好處。

《增廣賢文》中講:“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

如果孩子結交的朋友,與孩子本身十分相似,那麼他們就不會發現彼此身上需要改進的地方。

相反,如果是一個更優秀的朋友,他就能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

這就好比,數學成績能考100分的人,能輕易看出那些只有60分的卷子錯在哪裡;就好比,你的上級領導,能夠更快發現你在工作中出現的紕漏和錯誤。

作為家長,我們要告訴孩子,應該交比自己優秀的朋友。這並不是功利和世俗,而是一種自我進步的需求和目標。

幫人就是幫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現在的年輕人,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我有困難的時候,不會去麻煩你;希望你有困難的時候,也不要來麻煩我。

殊不知,人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型動物,哪能這麼容易把自己撇得一乾二淨呢?

《孟子》有云:“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想要看得更高遠,就必須藉助高山;想要找到下山的路,就必須跟隨江河的走向。

如今這個時代,靠著單槍匹馬、單打獨鬥,幾乎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必須要藉助他人的幫助。可他人為什麼要幫助自己呢?

俗語說:“錢債好還,情債難償。”幫助了他人,當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人才會不遺餘力地幫助自己。

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僅僅是學習成績好、能力強,是不夠的。作為父母,我們應當告訴孩子:眾人拾柴火焰高,幫助他人就是幫助將來的自己。

至少擁有一樣愛好

《陶庵夢憶》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嗜好,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是不值得來往的。因為他的眼裡空無一物、他沒有自己熱愛的東西,也就沒有了對生活的嚮往和期望。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父母,會送孩子去上各種鋼琴班、繪畫班。表面上看起來,這是在培養孩子的愛好,但我們有沒有捫心自問:這些東西,是自家孩子真正感興趣的嗎?

真正優秀的家庭教育,應該讓孩子至少擁有一樣屬於自己的愛好,哪怕這個愛好掙不了錢,只要格調不低,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花時間和精力在上面。

況且,在如今這個時代,只要把一樣事情做到了極致,哪有不掙錢的道理呢?

唐朝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講: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讓孩子至少擁有一樣屬於自己的愛好,那麼在將來,當孩子遇到了困難或壓力的時候,這些愛好可以陪伴他們面對孤獨、度過難關。

寫在最後

《顏氏家訓》說:培養人才,要在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就開始教他。

無論是正確的三觀,還是積極進取的心態,孩子都需要父母進行觀念的灌輸和性格的培養。

沒有任何人,會在15歲或是30歲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應該努力讀書或工作。孩子的一切行為和思想,幾乎都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增廣賢文》中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培養子女成才的過程,是漫長而不易的。但只要我們能成功地把子女培養得有出息,那麼生活中的機會、資源就會紛至沓來。

12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駝奶、馬奶、犛牛奶...都說營養高,寶寶能喝嗎?當心坑了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