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女人一輩奔波勞累,年輕時為工作,結婚後為孩子,中間伺候公婆,老了本以為可以輕鬆幾年,卻還要照顧老伴兒,若是孩子不聽話,還要替孩子擔憂。
都說:“良言難勸該死的鬼”,為人父母哪有不為子女著想的,女人天性的母愛,免不了孩子犯錯經常嘮叨,可時間長了,孩子聽疲憊了,也就不起什麼作用。
60歲王大媽的自述
我因為身體不好,懷孕總是小產,後來經過調理,終於在30歲的時候得有一子,得上天眷顧,我很是寶貝自己這個唯一的兒子,年輕時的我為了工作,生完孩子後的我為了孩子奔波,怕含在嘴裡化了,捧在手心摔了。
我把兒子保護的非常好,儘自己努力不讓兒子走我的老路,少走彎路,兒子小的時候還比較聽話,每次我跟兒子交流總是有一個多小時,兒子犯了錯誤常常被我教育,一說也是兩三個小時。
到孩子上了初中,開始產生逆叛心理, 我說什麼他都跟我對著幹,我就開始打他,記得他上初三那年,因為玩遊戲成績下降,我就開始批評他說:“你看看,你都初三,平時玩兒遊戲就算了,初三了還玩兒,成績都下降了,不好好讀書你將來能幹什麼?”
兒子當時就把手機摔了,衝我吼到:“從小到大,你你該管的也管,不該管的也管,我到底是你兒子,還是你玩具,一天二十小時管著我,說動說西,能不能給我點自己的空間,我已經初三了,不再是三歲小孩子。”
我拿起桌上的尺子就打了他說:“你一個孩子,要什麼自己的空間,好好讀書才是你應該做的”
後來,兒子上了高中,住校,一個月回來一次,每次回來我本來不想說他,可還是忍不住教育上他兩三個小時,漸漸的兒子上了大學,出來工作了,一年回一次家,想著不說他,難得一年才見一次,可又習慣性的說他,兒子就開始跟我吵。
再後來,兒子不願意回家,因為每次回家我都會教育他,導致了他連家都不回,他不回家我就更生氣,一生氣下次回家又是死迴圈,就這樣兒子越走越騙,我每次就跟兒子說:“我是你媽,不會害你,我說那麼多還不是為你好。”
兒子跟我說:“我做的事你又不懂,每次說就是重複的問題,一說兩三小時,你不煩我都煩了。”
以至於最後兒子的工作不太順利,觸犯了不該觸犯的界限,我才想是不是我真的說的太多,如果我不說這麼多,兒子對我不反感,多跟我交流,怎麼會去幹違法亂紀的事情。
王大媽的經歷告訴我們,跟孩子相處,還是要講方法
值得反思的幾點
1.要給到孩子獨自的空間
作為父母,尤其是母親,心思比較細膩,總是考慮的很多,雖然我們出發點是為孩子好,但所謂勞逸結合,孩子也需要獨立思考的空間,就現在這個社會來說,城市會好一些,在農村,很多父母總是逼著孩子學習。
一天二十四小時不讓孩子有自己的時間,學習也要講究方法,找對方法孩子自然願意學習,但一味的逼迫,沒有方法,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反感,所以父母應該適當的讓孩子放鬆。
2.不要什麼都說
對小孩子而言,更多的是激勵,可是很多父母的激勵方法就是拿自己家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我相信,90後是很大部分人是深有體會的。
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父母會說:“好好做,你看那個誰學習成績那麼好,你得學習。”
當孩子沒做作業的時候,父母有會說:“你作業做完了嗎?就完,做對了嗎?懂了嗎?”總之孩子做什麼父母都要說,這樣是不對的,對孩子儘量不要說的太多,讓孩子自己思考,給孩子說重點就行。
3,不要總是管著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應該照顧,大了,父母應適當的放手,不要總是想著把孩子拴在自己的身邊,父母擔心孩子沒有錯,可也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總要學會放手,讓孩子有所經歷,這樣孩子以後遇事才不會那麼脆弱。
結語:
父母的心,都是為孩子好,但是方法很重要,錯的方法會教錯一個孩子,毀其一生,孩子教育一定要從小,一旦習慣養成就很難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