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兒童神經心理發育

紅色標題為本節內容

一、神經系統的發育

(一)瞭解小兒的大腦

(二)大腦是如何參與學習的 (上一篇)

(三)反射與腦發育的關係

圖片與本文無關

1.反射的概念:

反射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境的刺激所做出的規律性反應,是一切神經活動的基本形式。反射有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也叫原始反射。

(1)原始反射(非條件反射)是新生兒出生後就已經具備對環境中的一些刺激做出適應反應的能力,是發育過程中形成並遺傳下來,生來就有的先天性、本能的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系統發育完善,嬰兒的原始反射會逐漸消失。

原始反射如果沒有得到抑制,而持續存在,是神經系統中樞尚未成熟存在缺陷的表現。表示腦發育遲緩,需要進行神經發育評估,以早期發現,給予積極的康復訓練。嬰兒反射消失延遲,會影響嬰兒的豎頭、翻身、爬行等一系列大運動發育,意味著嬰兒的大、小肌肉群協調性的發展受到影響;而且其感知覺、認知能力和表達方式也受到相應的影響。

(2)條件反射:是動物個體在生活過程中適應環境變化,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後天性反射。

2.原始反射(非條件反射)

(1)覓食反射:對新生兒口周圍以輕觸覺刺激,則舌、口、頭會轉向刺激部位,併產生頭的伸展、屈曲以尋覓和吸吮乳頭的反應。

①存在時間:妊娠7個月的早產兒,在刺激口角時存在覓食反射,刺激下唇時不產生反應,刺激上唇有輕微反應。足月出生小兒對四個方向來的刺激均有反應。該反射約0-3個月出現並在3-4個月消失。

②意義:生存的基本的、本能反應。滿足生存的需要,有助於攝食功能的正常發育,還能增加搖頭、點頭、笑等表達的發育。

新生兒如缺乏覓食反射往往預示為較嚴重的病理狀況。

覓食反射

覓食反應持續存在可能會在吞嚥、吸吮等動作或發音清晰度和手部靈巧性上出現問題。還可能有頻繁吃手、注意力下降等表現多見於智力低下及腦性癱瘓患兒。反射不對稱則表明一側神經肌肉功能障礙。

覓食反射受清醒狀態影響,嬰兒越清醒、越活躍,覓食反射越容易產生。

(2)吸吮、吞嚥反射 :是相互配合的將乳頭放入小兒口中誘發出吸吮吞嚥反射,可使新生兒自動的用口唇咬住食物,並有節律的吸吮、吞嚥下去。

①存在時間:從妊娠7個月時(早產兒)開始出現,在出生後2-5個月時被整合,當反射逐漸減弱,可有意識的控制後,吸吮運動已經不再是有節奏的了。

② 意義:生存的基本需要,獲取食物,促進情感交流。

吸吮吞嚥反射未出現或反射弱,會使獲得營養能力下降,也會影響正常的感覺刺激。

若持續存在,則會抑制自主性的吸吮性動作發育,使以後參與構音的舌頭運動產生障礙。即構音障礙。一般見於腦損傷或早產兒。

吸吮吞嚥反射

此反射隨著成長可變成一種自我控制的能力,從吸吮進展到咀嚼階段。

(3)擁抱反射:(也叫莫羅反射)是一種全身動作當新生兒體位突然出現變化時寶寶會突然張開上肢,向兩側伸展,雙手張開,然後屈曲上肢並在胸前緊抱,下肢內收和伸展,可伴有哭叫。

可以讓小兒仰臥於床上,託穩他的頭頸,上抬身體到一定高度,一手放在小兒頭的下方,另一隻手放在軀幹的下方,手突然從頭部撤離數釐米,使頭相對於軀幹急劇向後方下落15-30度。

①存在時間:妊娠7個月的早產兒,僅見有手指的伸展:足月出生後2-3個月時本反射的反應最強,以後逐漸減弱,到出生後5-6個月時消失,早產兒時間可稍延長。

②意義:是一種自我保護,隨著擁抱反射的整合消失,小兒才逐步學會頭的控制。

出生時足月小兒未見此反射,表明中樞神經系統整體功能低下。

擁抱反射如持久存在可能出現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則會延遲頭控及坐位的獲得,其他高階的發育獲得也會延遲。如出現發育遲緩,運動、感覺的障礙。還可能會出現敏感、驚嚇、難安撫情緒易波動等表現。一些孩子甚至會終生都受影響。

若反應不對稱,或有大腦一側障礙,有神經或肌群損傷的可能。

此反射不消失,降落傘反應和傾斜反應不能出現。

擁抱反射

(4)握持反射(抓握反射):將手指或筆桿觸及小兒手心時,小兒的手立即抓握不放,力量會很大,甚至可以將身體懸吊片刻。

①存在時間:在出生後第一個月增強,第5-6周達到最強的程度,以後逐漸減弱,到3-4個月消失。被自主抓握代替。

②意義:嬰兒在第一個月常會緊握拳頭,2個月的時候手會張開,但如超過兩個月仍持續握拳,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受損。3個月握持反射消失,4個月會出現自主握持。

若4個月以後仍有存在,考慮存在腦發育不全。出現相應症狀如精細動作抓、捏、握等能力差,語言發展遲等

如小兒抓握反射完全消失後又出現,或以單側出現此反射,則可能存在神經病變。(臂叢神經損傷)

腳底部的足趾抓握反射:9個月以前出現陽性為正常,9個月以後應該消失。如持續存在則會腳趾緊扣,抗拒走路。結合其他表現,尋找原因,是否存在腦損傷的可能。

握持反射

(5)踏步反射(行走反射):扶新生兒腋下新生兒軀幹在直立位置或稍微向前傾,當足接觸到平面可引起自動邁步的動作,健康的新生兒均具有此反射。

①存在時間:新生兒出生後不久即可出現。1-3個月消失。早產兒也有此反射,但他們往往是腳尖著床,與足月兒用整個腳或腳跟著床的步行動作不同。

②意義:如4個月以後仍有此反射,則可能存在神經系統疾病(腦性疾病)。生後此反射缺失不存在,提示雙側偏癱。

踏步反射

(6)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取仰臥位,頭於正中位,上下肢伸直。檢查者將小兒頭部向一側轉動,小兒顏面所向的一側上下肢會出現伸展的動作,而另一側上下肢會出現屈曲的動作。

①存在時間:出生後1周即可出現,2-3個月時最明顯。以後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消失。

②意義:是孩子行走和站立的基礎,4個月後仍持續存在提示有腦損傷,即嚴重影響患兒的姿勢和運動發育,是腦癱的典型症狀。常伴有智力發育障礙,視功能、聽覺及言語功能的異常。

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ATNR)

(7)對稱性頸緊張反射:頸部前屈時,雙上肢屈曲、雙下肢伸展:頸部後仰時則雙上肢伸展,雙下肢屈曲模式的現象。

①存在時間:正常出生後6-8個月此反射消失。為小兒爬行創造條件。

②意義:該反射持續存在,提示腦損傷。與非對稱性頸緊張反射一樣,會影響小兒姿勢及運動的發育。

)對稱性頸緊張反射(STNR

(8) 緊張性迷路反射:小兒仰臥位,當時其頭部輕度後仰時,因肌張力增高,會出現四肢伸展的動作。嚴重時出現角弓反張。

仰抱小兒,小兒頭前屈,下巴貼近胸口時,四肢會同時蜷縮起來(四肢屈曲),向身體中部聚攏。

而俯臥抬頭時,手臂會向後伸直,小腿向上蹺起,呈“小飛機”造型。

此反射特點是:仰臥位時伸肌張力增高;俯臥位時,屈肌張力增高。

①存在時間:出生後即出現,1-2個月時最明顯,4個月後消失。

②意義:如此反射持續存在,提示腦損傷。與非對稱性和對稱性頸緊張反射一樣,由於頭部的位置影響了肢體的運動,這些原始反射的持續存在,運動和姿勢出現異常,是形成腦癱異常姿勢的重要原因。

迷路反射

迷路反射

(9)巴賓斯基反射:用火柴棍或大頭針等鈍端,由孩子的腳後跟向前輕劃至足掌外側邊緣,可引起孩子的大腳趾緩緩上翹(背屈),其餘4趾呈扇形展開,然後再捲曲起來。是法國神經學家巴賓斯基發現而得名.

①存在時間:嬰兒從出生到6-18個月內具有這種反射,以後逐漸消失,但在睡眠和昏迷中仍可出現。

②意義:如果2歲以後或成人巴賓斯基反射陽性,一般是錐體束受損害(腦損傷)的表現。

小兒早期出現的巴賓斯基反射,與神經系統的髓鞘化未完成有關。

巴賓斯基反射

圖片與本文無關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睡覺為什麼總愛“抽抽”?並不是魘著了,而是因為莫羅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