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媽帶娃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困惑,比如照看孩子時,可不可以讓孩子自己玩耍,媽媽在旁邊做些其它的事情,時不時的看一下孩子,只要孩子不出啥事兒就好?這些疑問,我們都可以透過心理學實驗找到答案,為育兒找到科學依據,從而瞭解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才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還原日常生活情景:
全職媽媽在家帶娃,常常是一邊做飯,一邊帶孩子;一邊洗衣服,一邊帶孩子;一邊打電話,一邊帶孩子。然而,媽媽忙碌的時候,1歲左右的孩子總是不消停,趁著媽媽不注意的時候,把一些小玩具放到嘴裡,或者乾脆故意把玩具扔掉,餵飯的時候搞得滿臉脖子都是,周圍一片狼藉。孩子不僅情緒暴躁,喜歡摔打東西,晚上睡得也不安穩,這讓家長很是困惑。
靜止臉實驗測試: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Edward Tronick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Still Face Experiment)。在這個實驗裡,當媽媽與孩子互動時,孩子非常開心,積極迴應。但是,當媽媽面無表情,和孩子失去社交聯絡的時候,孩子發現媽媽的表情不對,開始猜測和試探,結果得不到媽媽的迴應,孩子就會表現出負面情緒,甚至崩潰哭泣。
實驗儀器顯示,媽媽對孩子毫無反應時,處於被忽視階段的嬰兒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體內激素壓力增加。科學家推測,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孩子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會加速死亡。
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照看,更是陪伴
實驗論證過程證明了親子互動的重要性,透過解讀父母的表情,孩子用自己的動作、聲音與父母互動,這是一個有效的注意力系統的發育起點,會為孩子將來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照看,更是陪伴,大人和孩子進行專注的交流。
父母只要把握住機會,就能讓陪伴變得親密而自然。孩子做出一個可愛的小舉動,父母只是會心一笑都會讓寶寶感受到,自己在爸爸媽媽眼中是多麼的珍貴。孩子拿著手中的玩具,媽媽和孩子一起玩,順便誇一句寶寶好厲害;爸爸和孩子在一起時,擺出幾個可愛的動作,逗樂孩子,孩子會覺得親切而有趣,更願意和大人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