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相關資料顯示,一般孩子在1-3歲時會頻繁出現咬人現象,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開始逐漸減少,5歲以後基本就不會出現了。

當了媽媽之後,很多寶媽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自從有了寶寶就會想要無時無刻地抱抱、親親娃。

整個人正在享受時,卻不料寶寶立馬打了媽媽一巴掌,或者是咬了媽媽,這樣的情況讓很多寶媽們當場蒙掉了。

為什麼幼小的孩子,整個人攻擊力就這麼強,有的寶媽甚至會認為,我的孩子是不是天生自帶暴力傾向呢?要怎麼去解決面對呢?

如果真的想要解決這種現象,那麼寶媽們需要了解這背後的真實原因。

寶寶一拳下去,把寶媽打懵圈了

閨蜜玲玲當媽不久,每天都沉浸在喜歡寶寶的情緒中,會不厭其煩地與寶寶親密。

玲玲和絕大多數的寶媽一樣,喜歡自己的孩子喜歡到無法自拔的地步,但是現實卻給了玲玲狠狠的“一巴掌”!

有一天玲玲正準備親寶寶,寶寶當時的情緒比較穩定,整個人也很開心,在玲玲馬上要親到寶寶時,寶寶卻突然毫無徵兆的伸出了一拳打玲玲。

玲玲當時就被打懵圈了,畢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前1秒寶寶還是開心的與自己玩耍,願意和自己親密接觸,卻在突然之間狠狠給了自己一拳!

閨蜜整個人很費解,而且寶寶打完人後整個人還是笑嘻嘻的,玲玲看了後萬般無奈,又不忍心責怪孩子。

為什麼娃總是“咬人、打人”?

♦ 想要更多的疼愛

寶寶經常出現打人的現象,這說明寶寶的心智正在成長,想要透過打人的方式,從爸媽那裡得到更多的愛。

而幼年時期的寶寶,整是渴望被父母疼愛的階段,但是自己又沒有語言表達能力,只能透過打人的方式,來獲得爸媽的關注,然後進一步從爸媽那裡得到疼愛。

♦ 可能是長牙期

很多寶寶在長牙之後,牙齦會感覺到癢,時間久了就會感覺到不適。

那麼為了緩解這種不適感,寶寶可能就會透過咬人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牙齦不適感,並不是針對自己的爸爸或者是媽媽,也沒有所謂的暴力傾向。

寶寶只是在簡單明瞭的用咬人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壓力與不適。

孩子“咬人、打人”真的就是罪大惡極嗎?

心理學家赫爾巴表明:孩子非常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如果寶寶經常出現打人或者咬人的現象,那麼身為家長的我們,就要去學會理解寶寶。

因為寶寶做出的這些行為,只是希望你能更多愛她一點,並沒有什麼惡意,寶寶年齡小什麼都不懂,就需要家長們去足夠的寬容,不要以暴制暴。

遭到寶寶毆打或者是咬了一口,不要大聲喝斥寶寶,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可取,也可能會給寶寶從此留下心理陰影。

所以建議家長們要淡定地去面對,寶寶的情緒才會徹底安撫下來。

娃總是“咬人、打人”,父母應對兩步走

▶ 隨著寶寶情緒走

寶寶在打人之前,心裡可能會出現以下這種情緒,那就是此時此刻的寶寶感到自己不開心,或者是遇到什麼事了內心比較委屈。

在這時建議家長們可以說一些鼓勵寶寶的話,或者是安慰寶寶情緒的話,比如說寶貝我知道你委屈了,或者是寶貝我知道你生氣了。

總而言之要去適當的哄一下寶寶,弄清楚寶寶打人咬人背後的真正意義。

不要去做適得其反的事情,寶寶越打你,你就越變本加厲的批評寶寶,很顯然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不僅不會有效地制止寶寶,還會讓寶寶的叛逆情緒隨時爆發出來。

▶ 及時和孩子溝通交流

阻止寶寶打人咬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及時瞭解寶寶的心理情緒,發現寶寶不對勁,寶媽們需要時刻與寶寶溝通。

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緩解了寶寶的負面情緒,哄寶寶心情開朗活潑起來,自然就不會出現打人咬人的現象。

媽媽要與寶寶及時溝通,是最有效的緩解方式。

延伸閱讀: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相關研究表明,2-8歲是孩子形成習慣的關鍵期,這時家長不注意引導,壞習慣極易養成,一但定型就很難改變。

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是從小就開始糾正孩子的一些不足與缺點,但是教育的態度要以溫和的方式來進行,避免語言暴力,或者是肢體暴力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

你家孩子會出現打人的現象嗎?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4-7個月,寶寶的情感也在發育,小小人的情感也不能忽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