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內心非常敏感,打不得罵不得,稍微遇到點難事就急著喊“爸爸!媽媽!”求救,否則就容易陷入自我放棄的負面情緒。

透過新聞媒體,隔三差五就能看到一些“自殺”事件,而且大多數都是正值青春年華的孩子,他們的人生才剛開始,就這樣輕易被葬送了。

河北的一名9歲學生,因為未按時交上作業,被老師提出班級群,這名學生受不了打擊,便從15樓跳下身亡。安徽的一名15歲學生,和父母因為學習問題發生爭執,情緒激動地爬上陽臺要跳樓,幸好後來被派出所營救下來。上海的一名17歲少年,在車內與母親發生矛盾,一氣之下從蘆浦橋一躍而下,跳入江裡,只剩媽媽在路邊悲痛欲絕地痛哭。山西的一名大學生作弊被老師發現,經過苦苦哀求後無果,一時想不開的他,剛走出考場便跳樓墜亡。

……

導致孩子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很簡單,由於從小缺乏“逆商”教育。

逆商,全稱是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簡稱 AQ),由美國教育大師保羅·斯托茨最先提出的,主要是指面對挫折、擺脫困境、超越困難的能力。

每個人的成長不可能一直順遂,從孩童時期開始便有著各種小困難,比如和同學掰手腕輸了,上臺演講發抖結巴了,被同伴們孤立了……

當孩子遇到這些事,必然是自卑消極的,難道家長就眼睜睜看著他當個“縮頭烏龜”藏起來不去面對嗎?甚至自暴自棄走上“不歸路”嗎?

當然不能。

《教育的選擇》中曾講到: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對挫折麻木,而是讓孩子不懼怕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制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孩子遇到挫折很正常,關鍵是要看他能不能面對、擺脫、超越的勇氣和能力,這時,家長要幫著孩子一起面對挫折。

李玫瑾是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的一名教授,她也是當今育兒界的“網紅教授”,所提出的觀點一針見血,讓廣大父母收穫頗深。

在《圓桌派》的節目中,李玫瑾教授曾經就“挫折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她認為在培養逆商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提前對孩子進行“脫敏”教育。

意思就是為了防止孩子日後遇到困難的膽小怯懦,家長要提前打個“預防針”,從小培養孩子的抗挫力,不然無法練出強大內心,來面對挫折。

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用“勇敢做”代替“我幫你”

孩子過得一帆風順,是每個家長的心願,為了幫孩子掃清成長之路的障礙,家長不惜自己闖在前方披荊斬棘。

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久而久之,孩子會漸漸失去本就不多的逆商。家長經常脫口而出的那句“我幫你”,成了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攔路虎”,遇到挫折只會逃避和求救。這樣一來,孩子永遠都躲不過風雨,看不到藍天和彩虹。

即便家長的保護再周全,孩子也不可能永遠生活在你的羽翼之下,總有一天要學著自己振翅飛翔。家長不妨用“勇敢做”這句話推孩子一把,讓他能夠有面對挫折的機會和勇氣,不論成功還是失敗,至少嘗試過。

孩子處於失意時,家長用“沒關係”代替“你真笨”

人無完人,孩子還是在成熟與完善的路上,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珍貴的存在,家長不能指望他事事如你所願。

當孩子遇到被孤立、沒朋友、考低分、有困難等情況,家長不要對他說“你真笨”類似的話,如果連你都否定他的話,孩子肯定打心底裡覺得自己“沒用”,難免陷入自卑的情緒甚至走極端。

反而,家長應該多對孩子說“沒關係”,既然不好的事情已經發生,一味地譴責毫無意義,還不如安撫好孩子的心靈,多給他點面對挫折的勇氣和建議,這樣更有利於對孩子逆商的培養。

經歷過脫敏教育的孩子,會鍛煉出強大的內心,有“高逆商”的孩子能直面挫折,走出失意。

在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培養逆商”的繪本,一套12冊共有12個主題,從孩子的日常實際出發而編寫,針對性和實用性非常強。

書中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豐富動人的故事情節,讓孩子在讀故事中明白成長的道理,這比家長單純的口頭說教更管用有效。

每天和孩子躺在床上翻上幾頁,不僅寓教於樂,還能增進親子時光。如果您覺得翻閱紙張太麻煩,拿起手機掃碼聽故事,更方便快捷。

寫在最後

巴頓曾經見過:“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到達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時的反彈力。”

希望孩子在跌落谷底時,都能有強勁的反彈力,而家長對孩子的逆商培養,就是這股力量最好的助推。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誰更疼愛“隔代娃”?這種科學排序,結果可能很多人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