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為人父母者大多都受到過現代教育思想的影響,不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信條,在教育孩子時不採用簡單粗暴的手段,孩子較少受到來自“棍棒”的傷害,但另一種形式的“棍棒”——言語暴力,卻頻頻出現,傷害孩子的心靈,帶來的負面影響比身體的疼痛更加厲害。親愛的朋友,你的孩子是否也曾受到過你有意無意的言語暴力的傷害?如果有,請你有心刻意去改變,使你的孩子儘可能不受其影響而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般說來,受天性、家庭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相同。在一個班級當中,按照性格特點的不同,學生自然而然地分成幾類,有自信樂觀、活潑開朗的;有不急不躁、踏實勤奮的;有默默無聞,甘於平凡的;也有軟弱無能、膽小怕事的。作為班主任,我希望不管是哪種性格,每個學生都能在班級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在集體平和、歡樂的氛圍中成長。但是班裡總有幾個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這個集體,鬱鬱寡歡、不言不語,同學們也無視他們的存在。因為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在上課時,老師也常常忽視他們。是不喜歡這個班級,還是不願意跟同學、老師交流?我想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一次課間,我沒有回辦公室,留在教室裡跟學生們聊天,說起現在的父母太辛苦,養大了自己的兒女,幫助他們成家立業,在他們有了孩子之後還要幫著帶孩子,一輩子不輕鬆。這時,我身旁的一向沉默寡言的嘉偉卻冒出一句:我將來如果有了孩子,絕不會讓我爸媽帶。聽的人都覺得既好笑又驚訝,我也大為不解,不禁問道:“為什麼?”
“我給他們當孩子已經被摧殘夠了,還會讓我的孩子再受虐嗎?”
看著嘉偉憤憤然的樣子,我愕然至於無語。“摧殘”、“受虐”,這會發生在父母跟孩子之間嗎?用這樣的詞來形容親子關係,太不正常了吧?
“老師,這是事實。”大家愕然之後是好奇——“你父母怎麼對你了?”
“老師,你問問他們誰在家一週至少五天都要刷鍋、洗碗、抹桌子、擦灶臺?”嘉偉指著周圍的同學跟我說。
“幫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是應該的,也是對父母的回報。”“回報?我媽說這叫“還債”。我跟我媽說不想做這些事的時候,她說我吃他們的,喝他們的,都是我欠他們的債,必須要還。我現在沒錢還他們,就得幹活來抵。”聽完嘉偉的話,有些同學笑了,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他們的父母幾乎不讓他們做家務,甚至換下來的內衣、襪子都是父母給洗的。跟這些同學相比,嘉偉很不“幸福”。
“難怪你一天苦大仇深的樣子,可從另一方面講,父母讓你做家務,也是在培養你的能力啊!”
“他們是在製造教訓我的機會,有時碗洗得不乾淨,我媽就罵我,說你個廢物,連碗也洗不乾淨,你還能幹啥?還指望你做大事呢,我看我們趁早死了這條心吧!她這樣罵我,我真覺得我什麼也做不好。嘉偉的小臉上“愁雲慘淡”,跟他的年齡很不相符。
我覺得嘉偉父母的用心是好的,但用語是很不好的。這種訓斥或抱怨的語言也是一種暴力——言語冷暴力,會打擊孩子,讓孩子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負擔。我當時想跟他的父母談一談,可工作忙起來就忘了這事。
嘉偉屬於那種聰明但不太勤奮的孩子,主動性不夠,努力一下,學習成績就上去了,一放鬆就往下掉。這次期中考試,考得不好。按照慣例,每次考試之後都要分析一下試卷得失。嘉偉試卷總結寫得很認真,密密麻麻的,看得出來,沒敷衍,對自己的問題認識得很清楚,但傷心失望的情緒也是顯而易見的。我看到有幾處字跡模糊的地方,像是被水浸溼過,該不是嘉偉的眼淚吧?一問,果真是。“為什麼哭了,捱罵了嗎?”嘉偉的眼圈紅了,他說媽媽看了試卷,劈頭就罵:“才考這麼點分,夠你吃的飯不?也看你一天坐在書桌前,你到底用心學習了沒有?我估計你一定是天天在學校裡混日子。能上就上,不行就滾,愛到哪就到哪去,別在這晃來晃去,給人添堵。”嘉偉一邊說著就流下了眼淚。男兒有淚不輕彈,他也是個小小男子漢,一定是委屈傷心了。
其實,面對同學之間的競爭和家長老師的要求,孩子也有很大壓力,相比之下,十幾歲的年紀要承受的精神壓力一點也不比成年人小,而且以他們的心智,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比不上成年人,所以,當他們被無力反抗的言語暴力傷害時,痛苦的程度就更深。每當看到媒體上報道的少年兒童自殺事件,我都痛心無比。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受挫能力差,可想一想讓他們脆弱的原因,還有他們決定用結束生命來解決問題時的孤立無助,我們不該好好反思一下成人的問題嗎?
我把自己的思考跟嘉偉媽媽交流後,她說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實際上並不是每次都用這樣的語言訓斥他,也好言好語地跟他說過,可孩子做事總不能堅持,忍不住就要發火,發火時自然就沒什麼好話了。看得出來,嘉偉媽媽對自己的問題有認識,但我認為認識得還不夠深刻。
“你覺得抱怨之後,孩子有改變嗎?”
沉默。嘉偉媽媽沒有抬頭看我,也沒有回答我的問話,似乎在回憶自己訓斥孩子的情形。我只好接著說我的看法:“做父母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將來出人頭地。可每個孩子的天性稟賦是不一樣的,當他不如別的孩子那麼優秀時,也不能失望。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痛罵是無用而有害的。如果孩子沒有成為一塊好鋼,要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個好鐵匠。”
不知是沒有聽明白我的話,還是我的話引發了她的思考,嘉偉媽媽還是沒說什麼。
“我認為,光抱怨沒有用,要真正努力去想辦法,了解孩子,幫助孩子。”
“老師,謝謝你,我知道了,我們會改變方法的。”
“你們的改變和努力,會在孩子身上顯現出來的,要有耐心。”我又囑咐了她一句,孩子做事沒恆心不長久,多數因為家長堅持得不好,心浮氣躁。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留心觀察嘉偉,發現了他的一些變化:不總是愁眉苦臉了,也愛和同學交流了,感覺到他原本就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像其他的孩子一樣自信、Sunny。他能用正常心態對待學習了,成績也漸漸地好起來。我體會到了他家長的改變,他們用心去思考如何跟孩子說話了。同時也再次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就像一棵棵小苗,你希望他是什麼樣的,用心呵護他,並用正確的方法培養他,他就會如你所願,茁壯成長,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