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會遵守一定的發育規則,與其說是遵守規則,不如說是人們從孩子發育的程序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像大多數孩子一樣,按照一定的“規則”來成長,比如說“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就是兩種特點,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先爬後走,少數的孩子“還沒爬就先走”。
很多家長容易忽視其中的差別。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這些區別,媽媽有必要了解 身體協調能力有差別正常來說,寶寶是先學會爬行,然後學會站立,再學會走路。不過有的寶寶並沒有“爬行”這個階段,直接學會走路。
很多媽媽容易忽視兩者之間的區別,實際上區別很大,首先身體協調能力就不一樣。
爬行的過程是手腳配合身體的訓練過程,這個過程很好地鍛鍊了寶寶的手腳和身體的協調能力,如果沒有爬行的訓練,直接走路,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遠遠不及先學會爬行再學會走路的孩子,而直接走路的孩子,未來運動能力也將受到很大的限制。
大腦發育程序有差別另外爬行的過程中,還很好地刺激了大腦的發育。
第一點提到了,爬行是手腳協調、並良好地配合身體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又能夠刺激大腦的發育,促進大腦的發育。
先爬後走顯然更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影響大腦的前庭功能不爬就走的寶寶,大腦前庭功能會受到影響,當有外界刺激的時候,因為大腦的前庭功能發育受到影響,所以難以維持身體系統的平衡,除了影響個人的運動指標以外,還容易暈車、恐高。
孩子“不爬就走”是天生還是後天原因?孩子不爬就走,是後天環境所致。
那些沒有學會爬行就直接走路的寶寶,往往是家長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爬行空間,或者是限制孩子爬行,寶寶被“逼”直接學會了走路。
寶寶長到8個月的時候,就會“躍躍欲試”,不再乖乖坐在一個地方,突然發現了自己的“特異功能”,會不斷想要嘗試,這個時候家長應該給寶寶提供一個良好的爬行空間,讓寶寶任意練習爬行,而不是受到限制。
1歲以內的寶寶發育過程,媽媽需要了解新生兒每天都在成長,隔一天不見就會驚喜發現孩子又掌握了新技巧,瞭解孩子的發育程序,更有利於緩解媽媽的疲勞,科學帶娃。
1、1個月的寶寶
一個月的寶寶相對來說,是很容易帶的,他們每天除了吃奶就是睡覺,最多是眼睛四處亂轉,認識周圍的環境。
不要小看一個月的小寶寶,他們已經可以辨別出媽媽的聲音了,雖然脾氣暴躁,但是很容易被媽媽安撫。
2、2~3個月的寶寶
2個月的寶寶反射消失,自發性動作增多,喜歡盯著人的臉觀察,喜歡顏色亮麗的圖案,媽媽可以在房間裡貼上一些顏色亮麗的圖案。
2個月的寶寶會在吃奶的時候被周圍的動靜吸引,說明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了很大的進步。
寶寶3個月的時候,小手動作增多了,小手不再安分,喜歡拍打或者是握緊小拳頭。
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減少了,夜間長睡眠時間增加了,媽媽的睡眠質量稍微有所好轉了。
3、4~5個月的寶寶
寶寶有了明顯的發育和成長,尤其是小手變得更加靈活了,可以抓握玩具了,也知道護著自己的東西了,當有人拿走他的玩具的時候,他會用哭鬧來表示不滿。
4、6~7個月的寶寶
寶寶的身體發育有前進了一大步,寶寶可以坐起來了,但是坐的還不是很穩當,媽媽一定要留心不要讓寶寶受到傷害。
7個月的寶寶已經可以自己嘗試做起來了,寶寶變得越來越活躍了,每天醒著的時間邊長,喜歡到外邊去玩,開始喜歡躲貓貓的遊戲了,經常會發出悅耳的笑聲,同時脾氣也越來越大,稍不隨心就會哭鬧。
5、8~9個月的寶寶
突然有一天媽媽發現寶寶可以自己笨拙的翻身然後爬著去抓想要的東西了,這是很驚喜的事情。
寶寶的小手越來越靈活了,甚至可以用兩個小指頭捏東西了,甚至樂此不疲地拿起放下。
寶寶喜歡的遊戲漸漸增多,媽媽要多點耐心陪伴寶寶哦,另外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
6、10~11個月的寶寶
一些走路比較早的寶寶,現在已經開始走路了,大多數寶寶這個階段還只是可以站立。
寶寶越來越不安分了,脾氣越來越大,喜歡到外邊去玩,媽媽越來越覺得吃力,想要減輕自己帶娃的負擔,多給寶寶準備一些新奇的小玩具,寶寶可以自己鑽研好久。
這個階段的寶寶還有一個典型的動作是,喜歡往地板上扔東西,不斷讓媽媽撿起來,然後再扔,樂此不疲。
媽媽不要限制寶寶,這個時候他發現東西扔下去不是消失,所以會不斷嘗試。
7、12個月的寶寶
寶寶到了12個月,可以說嬰幼兒時期的漫漫長路,已經走了一半了,而這個的階段也是帶娃的一個最辛苦的階段,不過孩子已經可以睡整覺了,這是讓媽媽覺得稍微鬆口氣的地方。
寶寶對外界充滿好奇心,小手玩玩具的能力大大增加,聽得懂很多話,並能夠按照媽媽的要求作出反應。
寶寶每天白天的睡覺次數減少為一次,玩耍的時間延長了。
每天多帶寶寶外出玩耍,不要長時間把寶寶圈在家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