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中,我們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道理都懂,真遇到孩子犯熊了還是忍不住吼呢?”
之前寫過一篇
專治“不想吼孩子,脾氣上來忍不住”這種病
為什麼會“不由自主”地吼孩子?
因為我們不曾被溫柔對待過,從小到大都是被吼大的。
人一旦情緒失控,就最容易切換到自己最熟悉的模式,也就是我們說的應激反應。
我們不喜歡曾經這樣被對待,但不自覺地,面對孩子,我們也成了那個自己討厭的父母。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我曾經也被深深影響。
但後來我告訴自己,我必須讓這個傷害到我這裡為止。
我希望小D從小是被溫柔對待,那今後她對她的孩子、愛人、朋友和整個世界,都能自然而然地好好說話。
每次面對孩子發火之前,每次把以前父母怎麼罵我的話脫口而出之前,我們需要學會在心裡按下那個暫停鍵。
這件事不容易,你們別看我現在好像雲淡風輕的,我沒生小D前是個急脾氣,剛有小D那會也是時不時進入“開吼-奔潰-內疚”的死迴圈。
當時關於各種管教的理論都學習了,但我發現自己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詞窮!
一旦沒詞了,想到的也就是當年父母吼我的話了。
後來我做了一件事,就是擴充自己“教育”孩子的詞彙庫,先從行為的改變,來改變自己整個育兒風格,從而進一步改變自己的性格。
很多育兒文章都提到過,給予孩子選擇。
但大部分文章都沒說透,導致很多父母使用過程中都會說,根本沒用,孩子完全不遵照我的選擇。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些實戰經驗。
1
給選擇時不要被帶偏
給出選擇後,明確強調只有這兩個選擇。
比如我已經提前告知小D還有5分鐘需要回家了,當時間到了我們需要離開公園時,她還在攀爬架上。
這時,我就會問她,
“我們需要回家了。你是自己爬下架子,還是讓媽媽來幫你?你可以自己選”。
而不是,
“快點快點,媽媽和你說了,我們要回家了”。
如果這時,小D說,“我不要回家”。
這時,我會重申,
“在公園玩真的好開心,但我們必須回家了,我們可以明天再來玩。媽媽和你說了,你現在有兩個選擇,自己爬下來還是讓媽媽幫你?”
說這點的前提是,我們已經提前提醒過孩子還有幾分鐘要回家,而不是,
“你都玩了那麼久了,怎麼還要玩。不行,我們必須回家了!”
即使這樣,有時小D也會無視我說的兩個選擇(熊孩子的策略啊),這時我就會說,
“嗯,看起來你需要我幫你做決定,那媽媽抱你下來,我們一起回家吃飯”
而不是,
“你有沒有聽我說話啊,和你說了幾次,你怎麼還不下來啊?”
這個大招的關鍵是,我們不能被熊孩子帶偏,來回的幾個回合裡我們都需要堅守陣地,也就是始終圍繞著我們給孩子的選擇上。
很多父母一開始也是平靜地給選擇,但第一個回合就“輸了”。
孩子表示不選或者完全無視我們時,我們馬上就跟著她的思路走進了應激模式,
“你怎麼不聽話,你必須這樣,你這個孩子和你好好說就是說不聽!”
這其實也是育兒中的一個大智慧,始終記得自己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而不是得失於孩子當下是否“聽話”。
2
如果沒有選擇
就不要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這裡就要分享一個小D爸爸的例子了(嗯,專業黑老公幾十年~)。
老公有一次在帶小D,要去上洗手間之前,和小D說,
“你在這裡自己玩,爸爸去上洗手間好嗎?”
然後小D說,“不好”。
本來出於踐行“尊重孩子”教育的老公,真的沒想到小D會說不好。
馬上就畫風不對了,
“爸爸要去上洗手間,你怎麼可以說不好呢?你在這自己玩,爸爸馬上回來”。
接下來的畫面你們肯定能想象得到,小D大哭。
老公匆匆忙忙上完洗手間,一邊嚷嚷,
“你這個孩子自己玩一會都不行嗎?爸爸就是去上個洗手間啊”。
這也是很多父母給孩子選擇時的一個大誤區,很多明明不需要孩子選擇的事情,我們卻讓孩子去選擇。
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喜歡說的就是“不、不好、不要”,所以常常我們就被孩子“將了一軍”,然後就被激怒了。
因此要記住,如果根本沒有其他的備選方案時,不要給孩子進行選擇。
這時,我們就可以直接說,
“爸爸要去上洗手間,你自己在這玩一會,爸爸馬上回來”。
類似臺詞:
“我們現在需要去洗澡睡覺了。”
而不是,
“我們現在去洗澡好嗎?啊?怎麼不好呢?這麼晚了,我們要睡覺了啊?我會數到三,我們現在必須去洗澡睡覺!"
“走到門口,穿好鞋,我們需要去上學了。”
而不是,
“我們去穿鞋好嗎?你怎麼還在那裡坐著啊?時間來不及了啊,怎麼還不動。你這個孩子每天早上就最磨蹭!”
使用這個大招的關鍵是,我們自己需要明白,哪些地方是沒得商量的,同時要保證這些沒得商量的地方並不多。
(每個家庭情況不同,無法一概而論,我上面舉的例子只是我家的情況。)
這又是育兒的另一大智慧,需要明白什麼時候“民主”,什麼時候“集中”,或者也是我經常說的,“溫柔堅定設定規則,規則之內給予最大自由”。
3
讓自己的語調語氣
作為管教的工具
無論是之前文章中分享的話術,還是這篇內容中的話術,要起到效果的一個前提就是我們如何說。
我是當了母親後,愈發明白“溫柔的力量”,力量不在於音量的大小,而在於我們能否堅定地表達自己的立場、明確地傳遞自己的期望。
在職場或者生活中也是這樣,很多人“大吼大叫”其實折射的恰恰是他內心的軟弱。
因為無力,所以只能靠音量大來唬人。
而孩子恰恰是最能敏感捕捉到父母這點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透過吼叫來管教孩子的父母會發現,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招就越來越無效了。
溫柔之所以擁有巨大的力量,是因為,能付出溫柔的人,內心的力量必然是強大的。
不吼叫,不僅僅只是為了孩子,更是我們父母自己的修煉。
“威而不怒”,這才是為人父母的底氣和自信。
--文章來自於大J小D·小悅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