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哭”。在感到委屈、沮喪、傷心時,很多人都會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淚。哭是一種正常的抒發情緒的方式,無所謂好與不好。但是生活中的確有些孩子很愛哭,或者有些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個“愛哭”的孩子。一般來說,愛哭的孩子在情感上更加細膩,可能對一些鈍感力好的孩子來講不值得哭的事情,這些愛哭的孩子也會大哭不止。也可能這些孩子掌握的調節情緒的方式有限,於是就會“動不動就哭”。哭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話題,你的孩子愛哭嗎?
二、對於孩子的哭,父母應該關注的焦點。很多時候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好好說,不要動不動就哭。但是期待孩子不要哭,必須要先能夠接納孩子可以哭這件事。父母應該關注的是,孩子是否哭一哭就容易哭出問題,或是否哭了之後問題更難解決。特別是有時候在同伴面前不斷地用哭表達情緒,多少也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怎麼那麼脆弱、抗壓力怎麼那麼差。如何哭符合當下情緒的話,孩子可以哭,也應該哭,哭作為一種自然情緒的流露,是需要被接收的,當然男孩也不例外。其實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但哭變成一種手段,或當哭反映出孩子問題或困境的不知所措時,該怎麼辦。
三、如何面對孩子的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告訴他,遇到問題時哭是解決不了的,你可以哭,但是哭完之後要擦乾眼淚想辦法去解決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為孩子哭就幫他解決問題。這會讓孩子形成不正確的因果關係:我哭了--問題就解決了。他會把哭內化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父母要鼓勵孩子,可以哭,但是要儲存體力想辦法,不能把力氣全都花在哭上。
四、幫助不要哭。如果孩子哭泣一直沒辦法讓孩子解決眼前的困境,這時我們應該伸出援手,幫助孩子想想看,是否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來應對。光是告訴孩子不要哭,其實並沒有教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這時,除了繼續練就一番不受孩子哭鬧影響的淡定態度外,或許更積極的做法是,引導孩子以更正向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你可以想想看,如果不想讓孩子用哭來表達,那麼我們期待孩子用什麼方式來表達?當然這些問題解決方式需要在平時就由我們來引導與示範,孩子才有辦法在面對問題時,以較為適當的方式相應。例如,孩子拿不到東西時,總是容易以哭來表達。這時可以引導孩子通過表達來代替哭,較為適當的表達可以是“媽媽可不可以幫我拿架子上的玩具,太高了,我拿不到”。當然更適當的方式是讓孩子自己拿個椅子墊高,在安全的前提下,自己動手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