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這樣一則訊息:小女孩在路口走失,面對民警的救助卻表現得不願交流,害怕得一直往後躲,嘴裡還嘟囔著“你快走,不要你來!警察叔叔是來抓我的!”
之後才知道,原來小女孩之所以如此表現,是因為家人常恐嚇她:“再哭警察叔叔就要來抓你了。”
無獨有偶,還有家長跟我反映過這樣一個問題:家人由於擔心孩子出門被狗咬。平常都會說“狗會咬你的。”這導致現在孩子一出門就粘著大人,不敢自己玩耍,擔心會被狗咬。
其實這樣的說法在中國實在是太常見了,比如:
你不好好學習,長大之後就要去掃大街;
你不聽話,警察叔叔就會來把你抓走;
你再調皮,就叫醫生給你的屁股扎幾針。
……
諸如此類的話,幾乎在每個中國家長的嘴中都出現過,目的是為了終止孩子調皮的行為。
實際上家長並無惡意,只是為了快速讓孩子安靜下來,但就是這些看似普通的語言,傳遞給了孩子的是一種危險的世界觀。
這種方式儘管快捷有效,但絕對不是最有智慧的。這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專有稱呼,叫做“恐嚇式教育”。
01何為恐嚇式教育?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欺騙性的教育。即家長用一個假設的惡性結果,來欺騙對自己百分百信任的孩子,讓他們相信世界是險惡的,從而變得乖巧。
問題在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大多數疑惑,基本都是由父母來解答的。因而,父母的話潛移默化中,都是對孩子的一種價值觀引導。
恐嚇式教育的另一種本質,是對孩子的脅迫。長期被恐嚇的孩子,容易產生恐懼心理以及被遺棄感。
也許家長說完轉頭就忘了,但在幼小的孩子心裡,卻留下了長久的陰影,請別讓孩子活在恐懼裡。
02中國式恐嚇教育,給孩子的影響有多壞?其實,恐嚇式教育的危害,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嚴重。
1)孩子被嚇得懦弱
在一份關於恐嚇式教育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這種教育方法不但給孩子造成長期的陰影,還會明顯阻礙孩子長大後的社會性行為。
另外,心理學研究也表示:那些從小被嚇唬大的孩子,非常容易陷入緊張情緒,並且產生泛化現象,即一遇到令他緊張的事情,就會出現恐慌或者是幻聽情況。
可見,恐嚇式教育雖然立竿見影,能讓孩子老實一陣,但著實得不償失。
2)存在安全隱患
很多家長可能不理解,明明是讓孩子遠離危險的恐嚇式教育,怎麼反而會給孩子造成安全隱患呢?
從社會認知的角度來說,這種教育方式容易讓那些善良的人,被家長的口頭語,引導成為孩子心中的惡魔。
比如前文中所說的害怕警察的那個小女孩,在遇到危險時拒絕警察的幫助,就是由於家長灌輸的警察叔叔是壞人的思想。
警察、醫生老師等正面的職業,拿來嚇唬孩子是不可取的,如果孩子以後遇到危險,不向他們求助,就更可能依賴陌生人,發生危險的情況的概率也就更高了。
3)讓孩子形成極端性格
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曾表示:如果家長持續用權力控制幼童,會造成一個難以改變的後果,即家長永遠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影響孩子。
一旦孩子摸清家長恐嚇的套路,就將對此產生免疫力,終將無所畏懼,形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極端性格,之後無論家長採用何種方式都無法對孩子形成有效管教了。
為什麼恐嚇式教育明明存在這麼多缺陷,仍然有很多家長在使用呢?
大部分家長的想法是:其實自己也不想嚇唬孩子,可如果不嚇唬,孩子是真不聽話呀!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03如何對待“熊孩子”?實際上,正確的處理方式也不是沒有,只是需要家長花費更多的耐心。
1)冷處理
面對一些耍賴撒潑或是調皮的熊孩子,家長不妨冷他們一陣。
不要在外面訓斥孩子,更不要丟下孩子一個人。要麼在原地冷冷地看著孩子哭鬧,直到他冷靜下來為止,要麼直接把孩子帶回家,讓他在熟悉的環境裡盡情發洩情緒。
等孩子鬧完之後平靜下來,再向他說明其中的道理。如果之後孩子的行為有了改善,還要記得及時表揚。
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們能從家長面無表情的反應中得知自己的行為不正確。一旦發現耍脾氣沒用,下次自然就不會重複這種做法了。
2)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根據心理學研究顯示:3歲的孩子基本都會反抗,到,5、6歲,反抗行為仍然很明顯。
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主任託倫斯的研究結果是:創造力高的兒童大多數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頑皮、淘氣、荒唐以及放浪不羈。
●行為常常超越常規。
●處事不固守成規,比較幽默,但偶爾也會讓人覺得有嬉戲之嫌。
可見,熊孩子並不一定都是壞的,只要不對他人造成影響,也可能是有創造力的一種表現。
只要能保證孩子的安全,並不給他人帶去麻煩,給予足夠的空間是完全可以的。
3)言傳身教外加規則意識
所謂熊孩子的背後一定都有熊家長,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家長自己要做到嚴格要求。
比如家長想讓孩子不玩手機,那麼自己就應該在下班後放下手機,不然當孩子問“為什麼你可以,我不可以”時又該如何回答呢?
當然,規則意識的建立也至關重要。比如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不良後果,而這些都應該由他承擔。
在心理學上,這種做法稱為“行為塑造”,相對恐嚇來說,更能讓孩子切實感受到錯誤的後果,然後自己在生活中學會權衡利弊、做出取捨。
04寫在最後其實,有很多孩子做出調皮的舉動,是為了獲取家長的關注。
那麼,想要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家長必須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和關注。直接嚴厲批評,只會讓孩子覺得他們的做法有效,從而變本加厲地製造事端。
相對於充滿威脅和恐嚇的教育環境,理性和耐心才更適合孩子成長。
哪怕有那麼一小會兒效果,也是建立在孩子的恐懼心理上的,希望家長不要本末倒置,對孩子造成傷害而不自知。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