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正文字數:2095字

閱讀時長:約7分鐘

家長不難發現,孩子在生活中有時會出現不敢嘗試新事物的情況。當他們遇到一些問題時,也會習慣性的逃避,不會想著如何去解決問題,而是擅於把問題扔給別人去解決。

很多家長感到十分疑惑,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作為家長又該如何培養出勇於嘗試的孩子呢?

前兩個月在同學聚會上,一位朋友說她的兒子正在籃球隊進行訓練,兩個星期後後他將參加市裡的正式比賽。但是這個月,朋友覺得非常難過,因為她的兒子不願意再練習籃球了。

朋友以為是訓練太難了,於是鼓勵兒子熬到比賽那天,之後就解放了。然而,他的兒子直接拒絕報名參加比賽,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參加。

他在學習上也是這樣,因為作業中有許多錯誤而受到朋友的批評時,無動於衷,坦率地說:“我就是不行”;當老師叫他上講臺回答問題時,他也會直接說“我做不到”。

恐懼是人類的本性,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對一些未知的挑戰產生恐懼是正常的。但是像朋友兒子這樣不進行嘗試就否定自己的狀況,是很危險的。

孩子永遠不願嘗試,就什麼事都做不成,那麼,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意去嘗試呢?

一、為什麼孩子總是害怕嘗試?

A、 父母過於溺愛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十分重視,對孩子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為孩子安排好衣食住行,事事不讓孩子動手。

即使孩子主動提要求說想要做些什麼,家長也會認為孩子沒有能力做到,從而拒絕孩子的幫助。久而久之,這些孩子會變得無法用自己的雙手解決問題,他們習慣於依賴父母,並且害怕嘗試。

B、不能正視失敗

孩子一直期待一個成功的結果,只有當他們成功了,才會覺得他自己的努力是有用的。因此,如果他們沒有充分的把握,就不會去嘗試。

但沒有人能保證每一次嘗試都是有結果的。有的孩子不想讓家長看到他在努力學習,可能是因為他從心底裡看不起失敗

假裝沒有嘗試,至少在心理上安慰自己,如果自己的努力被別人看到了,就無法逃避失敗的事實,這是孩子們不願意接受的。

C、受到父母的打擊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些父母總是喜歡用一些消極的詞語來描述孩子。例如,一些父母看到他們的孩子做錯題目了,他們就會斥責孩子說:怎麼這麼簡單的題你都會做錯,你太笨了。

孩子聽到太多這種話之後,會逐漸覺得自己很笨。因此當他們遇到問題時,會先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覺得自己很笨,怎麼做也做不好,自然不會願意去嘗試。

孩子之所以會害怕嘗試,和他們的心理因素脫不開干係。受到外界和自身的父母影響,孩子不願意面對失敗,自然也不願意去嘗試,他們無法承擔風險,也無法面對自己。

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合理地用“馬太效應”改變孩子,幫助孩子逃脫這個自我束縛的牢籠。

二、什麼是“馬太效應”?

所謂的“馬太效應”是指多的更多,少的更少,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它所反映的是一種兩極分化的狀態,即: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因此,他們的成績只會越來越好。而成績差的孩子通常會得到老師和父母的指責與否定,這讓他們更加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沒有學習的慾望,學習成績自然越來越差。

馬太效應在兒童教育中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馬太效應”之所以會形成,就是因為周圍人無意識的表揚和批評給孩子帶去了影響,使“好生”和“差生”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

三、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1. 培養自我意識

許多孩子之所以會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就是因為自身太過於在乎外界的評價如果是好的評價可能還可以,但如果是負面的評價,會讓孩子陷入自卑的陷阱當中,無法自拔。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孩子知道如何做自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告訴孩子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對評價,讓孩子知道生活是自己的,不要生活在別人的評價裡。

2. 提高抗挫能力

當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他們會感到十分的挫敗,處於悲傷的情緒之中,這時父母需要教孩子用正確的方法來調整自己,這樣孩子才能擺脫消極的情緒漩渦。

當孩子發現他們可以克服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時,對挫折的抗拒也就會隨之減少。此外,父母有必要讓孩子們明白,一個小小的挫折根本不能證明任何事情,也不能影響任何事情。讓孩子正視挫折,才不會害怕挑戰。

3. 對孩子進行鼓勵

當孩子遭遇失敗,內心受挫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向父母傾訴。當孩子願意告訴你他的內心感受時,父母需要給孩子一些愛和尊重,這樣孩子才能從中得到安慰和安全感。

在孩子的心就會平靜下來之後,家長需要對孩子努力的過程進行鼓勵,讓孩子意識到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肯定孩子的付出,會讓孩子有再次挑戰的信心。

總結

當孩子總是害怕未知的挑戰,不願去做嘗試時,父母不必過度焦慮,而是應該主動參與,和孩子一起面對挑戰。當然,適當的鼓勵和表揚也是非常必要的。

6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前庭失調對視聽學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