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家長是忍不住地擔心。

最近,廣東珠海發生了一件令人心疼不已的事情:一個5歲的男孩,在幼兒園吃過飯後,突然肚子疼,還嘔吐不止,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

在孩子的嘔吐物中,醫生檢測出了有氟乙醯胺的成分,它常常被用在某些老鼠藥裡,因此醫生懷疑孩子是誤食了老鼠藥。

但真相還沒有水落石出,孩子就已經離世了。

這場悲劇,令人嘆息,孩子爸爸上午才送兒子去幼兒園,下午就接到訊息,說孩子出事了;再見到孩子時,他已經是生命垂危……

當孩子去了幼兒園,脫離了自己的視線,不少家長都會擔心:孩子會在幼兒園裡經歷什麼?他不會受到什麼傷害吧,和同學和老師不會有什麼衝突吧?

有時候,家長的擔心可能化為現實。

此前,上海某幼兒園老師虐童一事在網上鬧得不可開交,在監控視訊中,可以看到老師是如何粗暴對待孩子的。

扯孩子的耳朵,把孩子的書包砸在地上;一把推開孩子,直接讓孩子的腦袋撞到桌角;打孩子耳光,強行喂孩子芥末之類的東西……

人民日報還曝出南京某幼兒園內,一名老師多次推搡、腳踢孩子,孩子把孩子拖入監控死角,導致孩子身上總有淤傷。

這些粗暴凶狠對待孩子的方式,讓家長看著渾身發抖,冷汗直流。

家長不僅心疼這些受到虐待的孩子,更是擔心自己的孩子遇到這樣的老師該怎麼辦?

就算有監控,這些老師都敢虐待兒童,在那些沒有監控的教室裡,又會發生什麼呢?

小小兜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兜媽每天都問他:今天在幼兒園開心嗎?玩了什麼?老師對你怎麼樣?

小小兜卻只是隨口答了幾句:開心呀,沒玩什麼,還行,忘了,不知道……

由於某些原因,孩子並不會給出家長想要的答案,

比如家長過於急切,用力過猛的態度,就會讓孩子緊張,感受到一種壓力,覺得自己被監視了,就不願意說了。

而且,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時間感覺和大人是不一樣的。

大人們總是覺得一天時間很短,發生的就那麼幾件事;

但孩子不一樣,他們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的。

從早上出門到晚上回家,能在幼兒園裡經歷好多事,不管是花壇裡的蟲子,操場上的蝴蝶,羽絨服裡抽出的羽毛,都吸引著他的注意力。

因此,家長問孩子過於籠統的問題時。比如“今天過得怎麼樣”?孩子都不知道該從何說起,自然是答不上來了。

如何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經歷了什麼?

既然直接問孩子得不到答案,家長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要用到一些溝通的技巧了。

1. 角色轉換和扮演。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一個巧妙的方法,就是用遊戲的方法讓孩子來扮演老師。

家長先和孩子提出“我們來玩個遊戲好不好?”

待孩子答應後,家長再對孩子說“那麼現在你來扮演幼兒園老師阿姨,我來扮演寶寶吧!”

接著,家長就可以模仿孩子表現出各種情景,比如“我肚肚疼啦!”然後看孩子的表現,孩子的表現,基本上就是幼兒園老師的表現了。

兜媽有個朋友就是用了這樣的方法,她自己假裝哭著說“我想媽媽,我想媽媽了!”

她的女兒馬上過來抱住她,還說:來,老師抱抱,老師最喜歡你了,等我們吃完飯,媽媽就來接你啦!

朋友先是覺得感動,又放心了很多,後來她見到了女兒的老師,確實是個溫柔的人。

2. 用具體的提問方式

因為孩子的抽象思維和語言能力較弱,那些很籠統的問題,孩子可能答不上來。

更好的提問方法,應該是用一些更具體的提問方式,比如說:中午吃飯的時候,你和誰坐在一起?休息的時候,你和誰一起玩了?

這樣的問題,能讓孩子清晰地回憶他究竟做了什麼事,並根據這些經歷來講故事,家長就能知道孩子的事情了。

在孩子說的時候,家長也要鼓勵孩子多說細節,用自己的提問來引導孩子。

比如孩子說自己和朋友玩遊戲了,家長可以追問:玩了什麼遊戲?幾個人一起玩的?玩的時候開心嗎?

有時候孩子的表達能力弱,家長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整理語言,不要逼迫孩子。

另外,家長也可以學著旁敲側擊,先不問自家孩子,問孩子的朋友怎麼樣,這樣也能減少孩子的牴觸心理。

幼兒園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小社會,家長要給孩子機會去適應他,但也要注意對他的保護,對他的經歷有所了解才行。

最後,兜媽還要提醒家長一點,詢問孩子,是了解他在幼兒園經歷了什麼的一種渠道,但並不是唯一渠道,從多個渠道來了解,才能得出真相哦。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新型“家庭暴力”正悄悄腐蝕孩子童年,不是打罵,反比打罵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