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伴隨著人的一生,一個好的名字甚至會提升好感度,取名字各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花錢請高人起、有的請長輩起、有的小兩口商量著起……在起名的過程中,有些問題稍不注意,很容易踩雷。
遛娃時,最常見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孩子多大了?另一個是孩子叫什麼?大多數名字就能看出家裡對孩子的期待,有的名字卻讓人摸不到頭腦。
父姓+母姓給娃取名,起好了是“蔡徐坤”,起不好太坑娃週末在附近公園遛娃時,新來一個帶娃的奶奶,在問到孩子叫什麼時,就見這位奶奶有些尷尬地說孩子叫孫劉,周圍的家長一愣,基本都沒反應過來。這位奶奶解釋起來:孩子爸爸姓孫,媽媽姓劉。
有的人在旁邊圓場地誇起來,這樣挺好記的,也能看出你家對兒媳婦的重視;也有心直口快地道:這啥名字啊,跟順溜這麼像呢,以後上學不得被嘲笑啊。
奶奶無奈地吐槽:也管不了啊,這都是人家小兩口合計定下來的,上完戶口才通知我們。周圍老太太們,都紛紛表示: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對於這樣的取名方式,很多網友表示:
@小蟲飛:我爸姓王,我媽姓林,就給我起了個王林,我是個女孩子呀。
@笑傲江湖:這種起名方式是父母在偷懶,起好了是“蔡徐坤”,起不好就是坑娃。
@下一站天后:以後我是絕對不會給孩子這麼起名字的,沒啥意義。
孩子姓氏=父姓+母姓,取名套路將遺留3大問題,家長別踩雷了第一、太生硬,沒新意
單獨的兩個姓組合在一起,念起來非常拗口、生硬。
從一份同時採取父姓+母姓的人口情況表中,可以看出張楊、王李、劉陳、張王……均榜上有名,而且採用的人數還不少,雖然是父母秀恩愛的一種表達方式,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名字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第二、有諧音,易尷尬
小時候,班級裡有個同學叫高楊,就是採取父姓+母姓的方式取得名。
印象裡最深的就是,這個男生一直有個外號叫小羊羔,伴隨到成年,現在同學聚會還時不時地拿這個外號開玩笑,這個男生非常地無奈。父姓和母姓的組合,最大的隱患就是諧音,有的姓氏如:史、朱、苟,也不太好取名字。
第三、缺內涵,少寓意
名字不僅代表一個人,還有一定的社交價值。投簡歷時、第一次見面自我介紹時,一個好的名字都會贏得好感,如懷瑾、致遠、浩然、清妍……聽到就會理解其中的含義,產生聯想,父姓+母姓的組合,只是單純的文字疊加,缺乏內涵。
非想用“父姓+母姓”的方式起名,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幾點,避免踩雷1)將父母的姓改成諧音字
很多情況都是父母同姓,如果硬要疊加那肯定非常怪異,採取諧音的方式就很好解決了這種情況。
一些明星夫妻就採用這種方法,比如陳妍希夫妻倆都姓陳,給孩子起名叫“陳慕晨”,既有夫妻雙方的姓氏,還傳達出彼此之間的情誼,孩子的名字也很順口、通暢。
而一些比較常見的姓氏改成諧音字,也馬上有了不一樣的感覺,比如朱改成竹,立馬有了風骨。
2)將姓氏進行拆分
很多人認為著名作家老舍姓舍,實際上他的本姓是舒,把舒進行了拆分,變成了他的筆名,現在也有很多人起名字,借用另一個姓氏的偏旁部首,如木、子、東等。
3)兩個姓氏間加字
這也是常見的一種做法,在父姓和母姓之間,加個字:思、念、牽、慕、懷……馬上通順很多,也透過名字讓人瞭解父母之間深厚的感情。
4)引用經典
最近也有種流行趨勢,男孩的名字從《楚辭》裡取、女孩的名字從《詩經》裡取。著名的南懷瑾先生的“懷瑾”就出自《楚辭·九章·懷沙》;科學家屠呦呦的“呦呦”出自於《詩經·小雅·鹿鳴》,這兩本傳統文學穿越千年,辭藻華麗,雋永深刻。
總而言之,孩子的名字更為重要,父母在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