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小寶寶出生後,寶媽的生命中便多出了一份牽掛,看著懷裡的小傢伙慢慢長大,為人母的幸福感,足以讓寶媽們扛下所有養育的辛苦,不過雖然寶媽不求回報,但是母愛卻應該被孩子有所體悟。
八旬老母狀告兒子啃老的新聞令人心酸,自己費盡心力養大的孩子,居然是個不懂感恩的“自私鬼”。
愛是一種雙向的情感,只有當孩子對愛有反饋時,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孩子對媽媽的愛也分等級,如果寶媽們得到的是“最高級別”的反饋,那才能夠說明所有的付出沒有被白白辜負。
母親精打細算供女兒奢侈享樂,卻換來毒打,為什麼孩子不懂愛父母?此前女大學生毆打母親的新聞,引發了網友關注,女孩很聰明16歲就考上了大學,女孩的母親以為,自己這麼多年的含辛茹苦,終於有了回報。
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女兒上了大學後開始痴迷於名牌,一件T恤就要七八百塊錢,甚至買臺電腦,都要去大城市買才肯罷休。
女孩家裡的條件並不好,母親甚至為了精打細算而食用過期的食物,可是即便母親如此節省,女兒卻絲毫不為所動,面對母親的無奈,女孩心裡沒有一絲愧疚。
最後女孩被學校以“自理能力差”為由勒令退學,在退學前,女孩還有多次考試掛科,甚至還因此而留級過。可在面對學校退學的處理結果時,女孩第一反應不是後悔自己沒有好好努力,而是理所當然地埋怨起了母親。
回到家後的她對母親拳腳相加,嘴裡叫嚷著:“都怪你!都是你的錯!”母親被女兒打得鼻青臉腫,卻從始至終沒有一次還手。母親的隱忍沒有換來女兒的悔過,最後還是好心的鄰居幫忙報警,母親這才得以從女兒的不依不饒中脫身。
面對女兒的不知事,母親淚流滿面,她想不通自己已經把最好的都給了女兒,為什麼女兒卻如此冷漠無情。
孩子愛媽媽的“三個等級”出爐——如果是第三種,值得慶幸!最低階——呼來喝去,拳打腳踢
父母們總是願意給予孩子“無底線”的包容,所以即便是孩子給予自己的反饋是“呼來喝去”和“拳打腳踢”,但是父母們還是願意容忍和原諒。父母們以為“現在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懂事!”可是大多數時候換來的只能是孩子的變本加厲。
中間級——衣來伸手,認為是該做的
孩子把父母理所當然地當成了自己的“奴僕”,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服務”後,父母稍有怠慢就可能會遭到孩子的“厭煩”。父母的愛在孩子眼中變成了“義務”,於是父母做得再多,在孩子眼中都不值一提。
最高階——分享生活,主動表達愛
當父母的愛被孩子正確理解和體悟後,孩子會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反饋和回報,孩子們願意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父母分享,他們主動表達愛,並且希望自己可以為父母帶來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顯然最高階的愛的反饋,才是親子之愛最溫馨的展現,當孩子把父母當成是自己的夥伴和親人時,父母教育才是成功的。
關愛孩子也要講方法,父母怎樣才能夠跟孩子融洽關係呢?一、注重親子交流的方式和質量
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明明是滿心摯愛,可是在交流方式上卻不得其法。不懂得“好好說話”的父母,無法教會孩子融洽溝通的方法,只會把孩子教育的更加逆反和無理。父母應該更多地關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二、迎合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成長需求
父母們要了解到孩子內心最需要滿足的成長訴求,過多的溺愛只會讓孩子把父母的付出當成是理所當然,過於疏遠的愛只會讓孩子對愛更加冷漠。恰當好處的、有分寸感的情感滿足,才是最能夠贏得孩子歡心的。
三、採取更加積極正面的教育引導方式
父母的打擊不一定會讓孩子明白謙遜,但是卻有可能讓孩子心生自卑,顯然被打擊的孩子無法做到心無芥蒂地向父母坦白,父母們有必要找到更適合的方式,來實現家庭教育,讓孩子內心更自信於父母的疼愛。
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說:孩子沒有問題,如果有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當父母為孩子的言行偏差而苦惱時,最應該做的就是反思教育,然後鼓起勇氣去進行調整,教育從來都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