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帶上3歲的女兒艾米去逛街的時候,因為一個玩具的緣故,她大聲哭起來,搞得我非常尷尬。
在孩子看來,她提出的要求,我必須要滿足;在我看來,她想要的玩具,家裡已經有了,不需要再買重複的了!
於是,我們娘倆僵持不已,最終以我堅持不買並轉身離開而告終。
其中,《正面管教魔法書》就給我們提出了許多可行性意見和建議,值得我們仔細學習和掌握。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達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這一隱蔽的背景,就無從理解他做的事情。”
本書作者艾米·麥克瑞迪,就用簡潔有效的語言,向我們分析了孩子的許多行為背後所深藏的背景和深意,併為我們分享簡單、有效的方法,培養優秀而上進的孩子。
在作者看來,孩子最先想要追求的是歸屬感和地位感,孩子所有的行為動作都是有其特定原因和目標的。
針對上述兩點,作者提出“良好行為養成術”共計32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有效幫助我們父母達成所願。總結一下,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我們要確保孩子的歸屬感和地位感。我們可以仔細想一想,在和孩子日常相處時,有沒有下述類似的場景:
上午8點多,孩子剛上學沒多久,老師就打電話過來,要求家長把孩子的作業本送到學校……
晚上10點多,孩子還在那裡磨蹭,不知道盡快完成作業好早早上床睡覺了……
為了不讓孩子發脾氣,我們常常要做出很多不得已的讓步。為了不讓他哭鬧不休,我們不得不同意為他買想要的巧克力,我們不得不對他所犯的錯誤視而不見或者重拿輕放……
當我們在忙於工作或者做家務的時候,孩子為了尋求關注,多次打斷我們正在進行的事情,要求我們為他做這做那……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們往往會把父母當作僕人使喚,和父母討價還價,對父母的忠告或交待聽而不聞,甚至反駁爭執不休。
這是因為我們父母常常向孩子讓步,有時是因為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就用別的東西來替代,有時是我們父母貪圖方便快捷,還有的原因是孩子發脾氣可能會毀掉我們一天甚至兩天的安排。
所以我們屈服於孩子的種種合理不合理的要求,進而讓孩子不斷從我們的屈服中尋找歸屬感和地位感。
建議我們家長使用一個非常棒的“身心靈時間”良好行為養成術,來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和地位感。
在具體實施時,父母雙方每隔一兩天,要抽出10到15分鐘的時間,單獨陪伴孩子。在這個陪伴過程中,父母要丟下所有的事情,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心、靈中,陪孩子一起做他喜歡的事情。
你可以幫9歲的兒子拼裝一個沙灘摩托車,也可以配3歲的女兒一起做手工,或者陪5歲的兒子到公園去散步。
這個全身心的陪伴,不限制時間和地點,只要你能夠全身心地專注於陪孩子一起做有趣的事情即可。這個時候,孩子想做什麼、想讓你陪他做什麼,都由他來決定,這樣可以給孩子以歸屬感、地位感和自信感。
同時,堅持的陪伴,可以有效增進親子關係,讓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更為親密,溝通更為順暢。
還有一點,當我們給了孩子的陪伴、關注和愛之後,才更有底氣去拒絕他的一些要求。
在我們堅持一段時間的專注陪伴之後,孩子會有巨大的變化和顛覆性的改進,他們會更獨立自主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
其次,我們要教孩子形成良好習慣。孩子正在長身體,所以常常喜歡睡懶覺,有時還會忘記定鬧鐘或者動作磨蹭不能按時出門。
已經7點20分了,可是9歲的艾琳還在磨蹭著沒有出門,要知道她需要在7點30分之前趕到學校上早讀課,從家步行到學校需要花8到9分鐘。
艾琳迅速地將早餐扒拉到嘴裡,背起書包就跑出去了。
終於,她在要求時間之前趕到座位上,她大喘著氣開啟書包準備拿出語文課本,糟糕的是,她昨晚居然忘記將把課本收到書包裡了。
上午第二節課,數學老師檢查作業的時候,艾琳發現自己居然忘記帶練習冊了,又被老師批評了一頓。
好不容易中午放學回到家,媽媽在廚房做好飯,出來叫艾琳端飯的時候,她都睡著了。
下午上課的時候,艾琳迷迷糊糊地沒有聽清楚英語老師佈置的作業。
晚上寫家庭作業,艾琳又一次熬到半夜十一點才去洗漱準備休息。
等到艾琳關燈準備睡覺的時候,才想起來今天老師佈置要背的課文還沒有背下來。
真是糟糕的一天啊!
為什麼艾琳的一天會有這麼多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呢?
一切只是因為她沒有能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普德曼也說:“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
如果我們想要讓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就要讓他自行體會他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這樣可以有效帶領他將良好的行為逐步內化成好習慣。
一般後果有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兩種,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運用這兩種後果去教育自家孩子。
自然後果,就是讓事情自然發生。比如孩子不定鬧鐘,導致起床晚了。
邏輯後果,就是我們父母有意識地施加給孩子的,不是懲罰的後果。比如因為孩子早上起床後的墨跡,導致他沒有時間用早餐,就必須得出門去上學。
等到孩子意識到,由於他的不良行為造成的不良後果和影響,他就會積極配合將好行為內化成好習慣。
最後,我們要教孩子要有感恩之心。我們在糾正孩子愛發脾氣、壞習慣等不良行為之後,還不能鬆懈以為萬事大吉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感恩之心。
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古人還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這裡說的就是同理心和感恩之心,只有孩子能夠懂得體貼別人,可以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關心別人的生活和感情,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同時還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摒棄他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
我們家長可以用增加儀式感來和言傳身教,來教育孩子學會同情和感恩。比如,我們家長可以密切地關注他人的生活和感受,或者積極回報那些給予我們幫助的人們,以此給孩子樹立一個富有同情心和感恩心的好榜樣。
只有摒棄了自私自利,孩子才能慢慢體驗到生命中更多的真善美和幸福,才能夠有機會做更好的自己。
《正面管教魔法書》一書用豐富詳實的案例,實用有效的技巧,向我們仔細闡述了孩子不良行為的根源以及教育改進的方法,教我們用簡單有效的方法,培養獨立堅強、積極向上又懂得感恩的優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