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位會說話的母親,有多重要?

曾看過這樣一部公益短片,被稱為泰國的《阿甘正傳》。

視訊中,一個小男孩正在接受足球訓練。但在場外等候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表現並不好。教練反饋,這個孩子雖然努力,但基礎不太好。

回到家,媽媽儘管內心難過,但卻是這樣告訴孩子的:“我今天和你教練聊過了,他說你一直很努力。在這之前,你都完全不會用頭去頂球呢。但是你現在時不時都能做到了呢。”

然後這位媽媽,食指和拇指輕釦,鼓勵孩子“再努力一點點。”孩子聽見媽媽這麼說,內心得到了鼓勵,放下正在喝的牛奶,到院子裡練球去了。小男孩和其他隊員一起訓練,總也趕不上其他人。他很沮喪,然而媽媽卻告訴他:“你只要超過跑在你前面的那個,就夠了。”

孩子聽了媽媽的話,努力奔跑,趕超跑在自己前面的那一個。此後,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困難,他的心裡總會呈現媽媽那個鼓勵的手勢;

“再努力一點點。”成了他們彼此默契的暗號。

在一場足球比賽中,原本敗局已定的結局,因小男孩將一個頭球頂進球門而逆風翻盤,打成了平手。孩子向媽媽飛奔而去,媽媽張開雙臂,溫柔地擁抱了自己的孩子。

最大的勝利,就是戰勝自己。

母親的話語,是引導孩子看自己、看世界的鏡子。

對孩子說出口的話,越多的鼓勵,孩子越堅定;越多的讚賞,孩子越自信。

對於母親來說,育兒這一路,其實也是在育己。

而這一路,最讓人後悔的,大概就是原本可以好好說的話,卻用一種打壓的方式,紮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說話是最不需要成本的,好好說話卻考驗著作為母親的智慧和格局。

心理學有一個“皮革馬利翁效應”,說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會受到其他人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

當一個人獲得了別人的讚美、信任,他便會獲得一種積極的能量,盡力達到別人的期望。

如果母親對孩子說話的態度,是開放的、包容的,傳遞給孩子的是信心和信念;如果母親對孩子說話的態度,是打擊的、壓制的,轉達給孩子的是懷疑和悲觀。

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扎心了。一個孩子在武漢坐地鐵時,與母親走散了。

在熱心市民的幫助下,孩子與母親相逢。

以為失散的孩子與母親相認,會是一個特別溫情的場面,但母親在見到孩子的那一刻,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痛罵。

失散重逢,孩子還來不及欣喜雀躍,一盆冷水便澆頭而下。

原以為見到母親的那一刻會充滿安全感,但母親凌厲的語言,讓孩子內心升騰起的,是不安和恐懼。

這個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孩子犯了錯誤,母親氣極敗壞地批評孩子;孩子一件事情沒有做好,母親極力地用語言打壓孩子的自尊心。

是給予孩子正能量,還是給予孩子負能量,母親的一句話便可見真章。

朋友接孩子放學,回來說了這樣一件事。

去的當天,剛好學校期中考試的成績出來了。她在等孩子的時候,看到一個家長接到孩子問的第一句話便是:你考了幾分?

孩子說:91分,這位媽媽的臉色當下就變了。“你怎麼沒考一百分?你是怎麼讀的書!”孩子看到媽媽一臉怒色,低著頭,怯懦地說:“那我下次考一百分好了。”

朋友說,她在旁邊聽著,心裡覺得非常尷尬,要想讓孩子活在焦慮中,母親的一句話就夠了。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曾對一千多名未成年人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25.7%的孩子“自卑”, 22.1%的孩子“冷酷”, 56.5%的孩子“暴躁”。造成這一原因的根源,大多是這些孩子長期生活在“語言虐待”中。

無法好好說話的母親,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見不著的傷痕,卻要花很長時間修復重創。

蔡康永曾說過:“說出的話,不但是‘果’,透露出一個人怎麼看事情,反過來還會變成‘因’,引導另一個人怎麼看事情。”

對孩子說出的每一句話,裡面暗藏的情緒、要表達的態度,都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孩子。

有人說,母親一張嘴,便能看出她的修養。什麼樣的母親,便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媽媽如何對孩子說話,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生高度。

119

足球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