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尼爾森有一本書,叫《正面管教》。是本好書,但很多家長看到“管教”二字,總覺得有點礙眼。
這兩個字在漢語中,是有某些特殊含義的。
提到管教,容易讓人想到教鞭。尼爾森的本意遠非如此,可能翻譯實在找不到更貼切的詞兒了。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如果把“管教”二字,換成“影響”兩個字,效果會好得多。
問題是——如何影響?
01你的樣子,就是影響看過一個小影片,一位媽媽挺愛嘚瑟,丈夫和女兒在前面走路,搖搖擺擺,姿勢可愛,她在後面偷拍:“果然是爺倆,走路都一模一樣!”
什麼叫影響?這就叫影響。兩三歲的娃娃,揹著手,踱著步,漫步幼兒園,姿勢宛如養老院,這不是段子,是影響的力量。
氣質不是學出來的,是影響出來的。
當然,咱得有內涵,得看內在,不能光看表面的東西。
內涵的東西,也能互相影響。
02你忙工作,孩子就忙學習;你忙遊戲,孩子忙手機有一個搞生物研究的工程師,每天忙得很,經常把工作拿到家裡來做,回到家,基本上沒時間陪孩子。
可女兒偏偏很黏人,整天黏著他。沒辦法,他只好耐心地對女兒說:“你可以在我房間裡隨便玩,但儘量不要打擾爸爸喲!”
只要爸爸回家,吃完飯,她就跟爸爸一起,泡在書房裡。
爸爸查資料、寫論文,也不理她。女兒倒也自得其樂,原因很簡單,書房裡一大堆“圖畫書”啊。
這些“圖畫書”,都是爸爸的生物學資料。有些淺顯易懂,也很多雖然深奧,但圖文並茂,看上去很有趣。
女兒一開始隨便翻翻,後來生物學方面的知識越來越多,複雜的書也能看了。
不知不覺中,女兒成了同學們中間的“生物小專家”,在一次全國性的生物學競賽中獲了大獎。
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位爸爸“管”孩子了嗎?“教”孩子了嗎?都沒有。他只是讓孩子沉浸在書房裡面,然後,各忙各的。無形之間,孩子竟然“自學”了大量生物知識。
強迫孩子去學,一定不會取得這樣的效果。
03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孩子除了家人,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有一個家庭,從外地搬到北京之後,搬了好幾次家。但每次搬,標準都只有一個:
必須在北大、清華等名校旁邊,目的是讓孩子能經常去名校看看,被學霸們薰陶一下。
最終,他們的孩子,如願以償,考入北大。
這個故事,被譽為“現代版的孟母三遷”。
我們當然沒必要非住在名校旁邊,那樣的後果只有一個:學區房價格瘋漲;但給孩子創造一個他能感受到、能觸控到的環境,很有必要。
比如,家裡要有書,書要有人讀;要經常去圖書館,條件允許,在圖書館做作業也不是不可以;別人旅遊去景點,可很多大學校園風景優美,何不去逛逛呢?
環境的影響,比你苦口婆心的“管教”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