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八九個月就能說好多話了!”
“我們家那個小人精,一整天嘰裡呱啦說個不停。”言語之間很是驕傲。
小區的媽媽們聚在一起,免不了“攀比”一番。
殊不知,落在有些媽媽的眼裡,卻只能暗自安慰,“老話說“貴人語遲”,越晚說話越聰明,沒什麼好著急的!”
呵呵,不得不給佛系家長們潑盆冷水了,在寶寶說話這件事上,操之過急不可取,但太過淡定不作為可會耽誤事兒呢!
說話晚的孩子在認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能力會比其他孩子相對弱一些,上學後遇到的閱讀、書寫、理解方面的障礙也會更多。
再者,沒辦法表達自己,寶寶心裡估計也很苦悶,所以媽媽們一定要引起重視啊~
在說話這件事上,很多時候是咱們大人拖了娃的後腿呢。經常犯下面這幾個毛病的爹媽,可要注意啦~
01
覺得跟寶寶說話像自言自語
作為寶寶最好的語言啟蒙老師,請放下羞澀,放下逼格,放下矜持!和寶寶多說話,多溝通,多重複。
嬰幼兒期是寶寶語言啟蒙的關鍵時期,錯過多可惜呀。0~3歲,請在寶寶面前盡情叨叨吧!
換尿布的時候說“寶貝,媽媽要給你換尿布了哦,你配合一下”;撫觸的時候說“寶貝,我是你的媽媽,媽~媽~,你叫媽媽呀,媽媽~媽~媽~”;玩耍的時候說“寶貝,你看這個是花~這個是燈~這個是小汽車~這個是……”
總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工具,陪娃說話,讓他儘可能地感知周圍的環境,引導他產生表達和交流的慾望。
放心,你很快就會習慣的,在何時何地都能面不改色的自言自語……
02
家長太勤快,娃沒有說話的機會
接下來要講的這個毛病,很多家長會犯呢,就是“太勤快,太善解人意了”。
比如,當寶寶想要喝水,他的眼睛剛剛瞄向水杯,爸爸媽媽就趕緊拿過來遞給寶寶。寶寶有啥需求,用手指指,或者嘟囔一句“那個那個”,大人就心領神會,馬上滿足娃了。
你想啊,身邊要是有這麼一個能手,誰還願意開口說話?這不是在幫娃忙,反而在拖後腿了。
所以啊,想讓寶寶早說話,你得先讓自己慢一拍、笨一點!這樣長期的互動和引導,才能讓寶寶更願意說話。
03
和寶寶說話,喜歡用疊詞
前些天去逛超市,聽見一對母子的對話:
“媽媽,寶寶要吃這個糖糖。”
“好吧,媽媽給寶寶買買。”
我頓時滿頭黑線,聽著怪彆扭的。寶寶剛剛學會說話的時候,適當用疊詞沒問題,可別一直不改。
隨著寶寶長大,不該用的疊詞,要儘量避免,並有意識地引導寶寶規範用語。
把寶寶當個正常人去尊重,說話也是一樣,用成人的語言,正常和娃說話就行了。其實寶寶很聰明的,他們可以理解你的意思。
04
不停問孩子問題
經常看見身邊的長輩喜歡抽查寶寶問題——“是不是?對不對?”“這個叫什麼?”“那是數字幾?”……有些問題啊,1歲在問,2歲在問,上幼兒園了還在問。
試想啊,要是你每天要像考試一樣回答問題,煩不煩?會不會不想再開口搭理了?
多問孩子問題,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方式。但不建議用“是不是?對不對?”這類封閉式的提問,分分鐘就把天聊“死”了。
可以和孩子共讀繪本,問一些孩子感興趣的問題,還可以鍛鍊孩子的想象力。
問問題,鼓勵孩子接話,是門技術活兒。家長們多開開腦洞,讓孩子有興趣接話。
在引導娃說話的過程中,上面的這些坑別踩咯,不然幫忙不成,還拖了娃的後腿呢。
為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也是為寶寶打造一個良好的人生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