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小的時候,都會有些特別的舉動,在理解孩子的家長眼裡,孩子會被誇讚為富有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家長們會從積極的方面去培養孩子;在某些不理解孩子的家長眼裡,孩子可能會被看成是怪異,時間長了,孩子潛意識裡也會以為自己是怪人,長大後逐漸就成為一個性格古怪的人。
1950年,霍金全家搬到位於倫敦北部20英里的聖奧爾本斯鎮居住,周圍住的都是英國的中產階級,但他們與周圍的鄰居並沒怎麼來往。
因為周圍鄰居覺得他們一家比較古怪。例如:他們家庭成員之間說話的語速都很快,外人聽不懂,同學們還嘲笑霍金,戲稱他說的話是“霍金語”;鄰居們看不慣他們家裡濃厚的學習氛圍,而他們覺得鄰居們沒什麼文化,並不主動去與鄰居們打交道。
鄰居們的不友好態度,並沒打擾他們一家人在那裡愉快的生活。寬容慈愛的父母給予他們的愛,已讓他們兄妹很是知足。他們在父母的庇護下,度過了快樂的童年生活。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興趣、愛好以及不懈的努力佔極大比重。霍金的父母深深明白這個道理,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只扮演好自己引路人的角色,既不去包辦孩子們的未來,也不會粗暴地干涉孩子們現在的生活。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對我說:“要好好讀書,我們家的孩子是不允許留級的。如果不好好學習,考得不好要留級的話,那就不要讀書了,回家種地。”
爸爸的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一直鞭策著我努力學習。小時候家裡負擔重,爸爸從來不過問我們的學業,只在每學期我們拿成績單回來的時候,認真看一看,然後簽上自己的名字。因為有那條家規,我們姐弟幾個,從小學習都比較自覺,從沒讓父母為我們的學業操心。
本書的主人公霍金教授,父母也給他們兄妹幾人制定了一條家規:必須要透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牛津、劍橋大學,並且還要拿到講學金。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會覺得這條家規實在太苛刻,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但對霍金兄妹來說,卻像理所當然般地輕易就做到了。
霍金兄妹就是我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看霍金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和引導孩子的吧。
其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霍金的父母買了一輛吉普賽大篷車,將它改裝得不起眼,放暑假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到處去旅行。既讓孩子們離開喧囂的都市,親近大自然,又能開闊孩子的視野,增長孩子的見識,還能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個性,一舉幾得。
第三,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在他們兄妹小的時候,霍金的母親不像別的父母喜歡帶著孩子們去遊樂場和動物園,而是經常帶著他們去博物館參觀,她會根據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性地帶他們去各種博物館。比如霍金喜歡參觀科學博物館,他的大妹妹喜歡去歷史博物館,而小妹妹則對藝術博物館感興趣,霍金的母親會分別帶他們到各自感興趣的博物館參觀,幾個孩子都很高興。
第四,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表率。身教重於言教,霍金的父親對醫學非常有鑽研精神,每年都會到非洲去三個月,一方面給當地人治病,另一方面研究疑難雜症。他對霍金的影響非常大,在鑽研型家庭長大,霍金自然而然地從小就有探索和鑽研的精神。
霍金兄妹不必去特長班,不必寫很多家庭作業,更不會成為留守兒童,在父母的陪伴和精心教育引導下,他們快樂的成長。
家庭教育的重點應是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安全感,這樣孩子才能放心大膽的去探索世界;給孩子廣泛的求索途徑,不侷限書本,尊重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