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當了媽後,總有一種“愛比較”的心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一比,個子高矮、說話早晚、走路早晚、吃飯好不好.......
尤其是1歲以內的寶寶,擁有人生太多“第一次”,爸爸媽媽們自然更上心。比較典型的就是寶寶學說話,眼瞅著鄰居家的小孩都會叫爸爸媽媽了,自家寶寶還只是咿咿呀呀,心理難免著急。
都說“貴人語遲”,寶寶說話晚真的更聰明嘛?今天就一起來揭開事情的【真相】吧!
讓說話晚的寶寶開口說,其實真沒那麼難!
說話早晚和智商沒有關係
藍藍在此強調:寶寶的智商和走路早晚以及說話早晚都沒有關係,只是個體發育方面存在差異。大多數孩子在12~18個月開口學說話,但孩子間語言發展速度千差萬別(與每個家庭提供的語言環境有關),我們可以參考孩子典型的語言發展規律,來判斷孩子是“說話晚”,還是存在語言發育遲緩。
讓說話晚的寶寶開口說,其實真沒那麼難!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語言發育遲緩?
孩子的語言發育是會遵循一定規律的:當他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就會透過“哭”來與父母進行交流。慢慢的他們會熟悉並感受環境中的重要聲音,比如爸爸媽媽的聲音,日常語言的發音。到6個月左右,大多數小嬰兒就能熟悉母語的基本發音。
如果孩子到一定年齡段有下述情況,可能是語言發育遲緩:
1、到12個月,還不會咿呀學語,不會用身體語言和嬰兒語言(babababa,bu、qi、xi)跟你溝通,特別是他們需要幫助或想要拿到什麼的時候;
2、到2歲時,還不會說50個詞以上,不會把2個詞連著說,不會自己表達只會重複你的話,不能聽懂簡單的問候及指令,比如“要喝水嗎?”、“穿上鞋子”、“遞給媽媽”等;
3、到3歲時,不能把詞彙組成長一點的片語或句子,比如“爸爸幫我”、“我還想吃香蕉”;不能理解長一點的問題或指令,比如“把玩具撿起來放到盒子裡”,“你今天中午想要吃什麼”;對書或故事不感興趣;不提問題。
以上3種情況,建議及時諮詢專業的語言治療醫生。儘早開展言語治療對有語言障礙的孩子非常有用,約70%的學齡前兒童在治療後得到了明顯改善。
讓說話晚的寶寶開口說,其實真沒那麼難!
語言啟蒙,該如何做?
教孩子“說話”,其實是有技巧的哦:
1、先名詞、再動詞、再說句子:
名詞是孩子最早接觸,也是生活中最容易學到的詞。在教孩子學說這個名詞時,我們可以採取重複再重複的方式。比如孩子指著一朵花說出“hua”這個音時,我們要表情誇張、立即迴應:是的,這是一朵花~讓孩子有想說的興趣。
等孩子掌握了這個名詞,再加入更抽象的動詞,比如:吃蘋果、開汽車、拿奶瓶.....接下來再把句子擴充完整,逐漸加大難度;
讓說話晚的寶寶開口說,其實真沒那麼難!
2、多和孩子說話
孩子一開始語言的啟蒙,大多來自家庭。這方面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如果父母平常愛與孩子交流,那孩子的大腦中自然會儲備較多的詞彙,也就會有相應的語言輸出,孩子說話很可能比別的孩子說得早、詞彙量豐富;
讓說話晚的寶寶開口說,其實真沒那麼難!
3、講繪本、講故事:
親子閱讀是讓孩子建立良好閱讀習慣的方式之一,也有利於孩子儲存詞彙量。可以先從簡單的紙板書開始讀,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向繪本和長篇故事過渡。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不妨讓閱讀成為一種互動體驗。可以用詳細的語言去描述書中的插圖,多提問、多互動,鼓勵孩子開口為繪本編演故事;
4、家長適當“裝傻”
當孩子小手一指你就立馬給他想要的東西,時間一長,孩子是沒有開口表達的慾望的。所以家長要適當“裝傻”,假裝不懂孩子的指令,鼓勵孩子開口表達自己的需求。
讓說話晚的寶寶開口說,其實真沒那麼難!
對於那些“語遲”的小朋友,請多給點耐心哦。不要焦慮、多多鼓勵,陪他多說多聽多玩,相信某天他的小宇宙一定會爆發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