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往往也就意味著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幸福的孩子,背後的教育也有很多相同之處。

如何養出一個幸福的孩子,關鍵看這5點。

01

是否有父親樂觀的愛和陪伴

近日,敘利亞一名父親上傳一段影片,家的外面一有炸彈空襲的響聲,3歲的女兒卻在哈哈大笑:

受敘利亞戰事影響,他們家附近經常遭遇炸彈空襲,為了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這位父親跟女兒約定說外面的轟炸只是一場遊戲,他和女兒約定:

“當炸彈落下時,我們一起大笑。”

女孩笑得開懷,父親笑得無奈,讓人莫名覺得心酸。

雖然生活在戰亂之中,但這個小女孩幸運的是擁有了一位樂觀的父親,父親對女兒的愛和這種周全的保護,會是女孩一生幸福的底氣。

每個孩子的童年都需要父親的介入,一位樂觀有趣的父親帶給孩子滿滿的正能量,有這樣的父親用心地陪伴孩子,孩子童年是很幸福的。

父親和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是一樣的,童年有父親用心的陪伴,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都不太容易焦慮。

02

媽媽是否快樂

前段時間看了一篇演員楊迪和母親張加麗的採訪文章,很有感觸。

熒幕裡的楊迪一直以來給大家的印象都是積極歡樂的,這一點受媽媽的影響很大。

在演員楊迪的記憶裡,媽媽似乎永遠都是快樂的。

他在文章中提到:

“我媽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太希望給我一個非常好的,完美的,其樂融融的世界,不想讓我看到一絲負面情緒。包括她跟我爸,我沒見過他們吵架,我爸有時脾氣怪,說話不中聽,只要我在,我媽也不惱火。”

媽媽對他影響至深,讓他明白了快樂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他也因此收穫了快樂的能力。

快樂的媽媽很容易感染孩子,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明朗陽光,內心充滿了安全感。

相反,一個不快樂的媽媽,很難養出一個幸福的孩子。

在媽媽充滿抱怨的人生裡,孩子就成了最大的犧牲品,他們長期吸收來自媽媽的焦慮、壞脾氣、怨氣和負能量,對媽媽情緒產生的不安更嚴重,焦慮感甚至會大於媽媽。

推特上有一位媽媽所說:“你的孩子不需要一個完美的媽媽,他們更需要一個快樂的媽媽。”

我希望大家能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快樂幸福,請一定要讓自己先快樂起來。

03

父母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

網路上曾經有個很熱門的話題是:父母很恩愛是種什麼體驗?

很多網友分享了小時候被父母“秀”到了的趣事:

“把他們的婚紗照掛了一幅在我房間裡!”

“結婚20多年,牙刷還要用情侶款。”

“我爸每天回家第一話就是:你媽呢?”

“媽媽挽著爸爸手散步,我跟在後面像條被溜的狗。”

“我跟我媽吵架,我爸爸對我說:給我老婆點面子,別鬧了!”

看似吐槽,其實孩子對於父母之間這種愛的流動是喜聞樂見的,因為他們看到了婚姻最好的狀態。

畢淑敏在《家問》中寫道:“嬰兒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

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往往也就意味著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不和才是對孩子身心最大的傷害,它比離婚帶來的傷害更大,也更隱秘。

在我身邊有一些經歷過父母離婚的單親孩子,但很意外,有的孩子也能過得很幸福、很滿足。

雖然家庭不再那麼完整,但家裡沒有了針鋒相對的爭吵和攻擊,父母各自重新出發,努力充實自己,讓自己開心快樂,讓孩子在家裡也能感到愉快和安全。

“單親家庭中的孩子一定不幸福”這句話是一個偽命題。

孩子幸福和與家庭是單親還是雙親的狀態無關,與家庭氛圍有關。

04

是否會好好表達

《小王子》中有一句話:“語言是誤解的根源。”

孩子成長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父母的矛盾逐漸增多,有一些矛盾被放大激化到一發不可收拾,都是輸在了不會好好表達上。

她的母親特別喜歡挖苦人,而且從來沒有意識到這有什麼不對,按照媽媽的解釋來說,就是為了防止孩子驕傲。

她喜歡唱歌,小時候跟她媽媽說長大想當歌手,媽媽的回答是:

“歌手是要長得好看的,你照照鏡子看看你自己。”

媽媽從未想過,這句無心的話,會讓女兒到現在還生活在對樣貌的自卑當中。

心理研究顯示,對六歲之前的孩子總是打擊諷刺挖苦,會讓他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

連父母都不認可孩子,那孩子會願意和父母說話嗎?他們會過得快樂嗎?

說話是門很難的藝術。

不管是哪一種人際關係,想要在關係裡收穫幸福,就離不開好好表達。

漫畫家蔡志忠曾說:指導不是去糾錯,而是去表揚對。我希望他往西邊不往東邊,他往東邊我不鼓掌,他稍微偏離東邊我就鼓掌,他往西邊我就鼓的更大,這樣就好了。

與孩子的溝通中鼓勵多於批評;信任多於打擊;耐心多於忽視,他才能感受到豐盈的愛,才有自信和勇氣去追求幸福。

05

家庭是否有煙火氣和儀式感

林語堂說,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關於幸福感的最貼切的描繪,其實就表現在這些小事上,尤其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

在很多日劇裡面,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畫面就是吃飯。許多劇情故事不管多麼不幸和悲傷,主人公都會認真地對待吃飯這件事。

熱愛生活的人,生活都會充滿這樣的煙火氣。

黃磊老師曾在《黃小廚的美好日常》裡說:

廚房蘊藏幸福,食物帶來歡欣。每一頓認真吃過的飯菜所帶來的味與道的秘密、愛與情的記憶都成為人生中最美好的痕跡。

對孩子而言,童年對家庭的記憶,大部分都是來自一方餐桌上,媽媽在廚房烹飪家常菜,爸爸在桌前忙著擺放碗筷......柴米油鹽的煙火氣是最接地氣的幸福。

除了煙火氣,儀式感也能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各種節假日、家庭紀念日、家人的生日、孩子成長中特別的日子,比如第一次入園、上小學、成人等等......一個簡短擁抱,一句簡單鼓勵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新增愛意。

普通重複的生活聽起來多少有點平淡,儀式感則能讓孩子心懷期望,在平凡的日子裡,抓住這些微小的幸福。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每天陪寫作業到半夜”:養育一個孩子,要渡多少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