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來說,無論自己是平凡或是優秀,內心都是希望自己能將孩子培養一個傑出的人。因此,現今的家長們都會透過各種書籍、講座或網路渠道來學習一些優秀的教育理念,以期待在實踐中能取得成功。
其中,著名的犯罪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就因其獨到的育兒觀念而受到家長們的追捧,可當人們知道李玫瑾教授的女兒卻是個普通人時,有些家長們又開始不淡定了,認為這是其人設的“翻車”。
因為在一些家長眼裡,所謂的養育成功往往是孩子有出息,即考上名校、進入知名企業或是賺取足夠的財富等,可李教授的女兒卻只是一名普通的音樂老師,這與大家眼中的“成功”似乎背道而馳。
這真的是李玫瑾人設“翻車”了嗎?我想並不是的李教授的女兒雖然沒有取得人眼中的特別成就,但是李教授自身卻未表現出對女兒的失望,反而深感欣慰。
因為在李教授的育兒道路中,女兒不是她的附庸,而是一個獨立的、值得尊重的個體。
李教授的女兒還在上學時,因為數學成績不及格,李教授被老師找去談話,換作普通家長,一定心急火燎的將女兒送去各種補習班補課。
但是李教授卻選擇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喜歡的音樂之中,女兒也憑藉著在藝術方面的特長,最終進入名校,選擇了一份自己熱愛並願意為之努力的事業。
這些在我看來,其實就已經算是真正的育兒成功了。畢竟,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且平凡的,而大家眼裡的“成功”本身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也不能把這個“鍋”全都推到父母的教育上來。
孩子的平凡與父母的“教育失敗”不能劃上等號許多家長們孜孜以求的所謂成功,往往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社會精英,實現階層地跨越。
然而有關資料顯示,孩子長大成年後,真正步入社會時,只有5%的孩子可以實現所謂的“社會精英”夢想。
也就是說,八九成的孩子只能走上平庸之中,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另外還有近一成的孩子恐怕會成為社會底層人士。
但是,這5%的少數孩子即使成為了“社會精英”,就一定能夠取得快樂嗎?面對現在的“996”“007”的生活現狀,人們很難認定究竟誰就是成功,誰就是失敗。
孩子的平凡並非父母“教育失敗”,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沒有什麼比孩子長久的幸福與快樂更為重要的了,所以家長與其責備孩子的“不爭氣”,不如坐在來放鬆心態。
接受孩子的平凡或許比逼著他們優秀更重要每個孩子的天賦不同,也註定了發展方向的不同。
就像有些孩子天生善長運動,有些孩子的協調性卻不好;有些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和記憶力具佳,但也有些孩子再怎麼努力,也不具備這些優勢;有些孩子天生柔韌性好、樂感強,但也有些孩子就是肢體僵硬、不音不全。
但是,正如有些孩子說話早,有些孩子走路早一樣。不善長運動的孩子可能更適合安靜讀書,學習上專注度不夠的孩子可能具有交際天賦,沒有藝術細胞的孩子也可能更善長體育專案等。
作為家長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規劃孩子的人生之路。在我看來,接受孩子的平凡、尊重孩子的想法、發揮其優勢,往往好過逼著孩子去做不善長的事情要重要得多。
媽咪有話說:老人們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經典的話語裡包含著前人的智慧。
在培養和教育孩子方面,家長保持一顆平常心,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保證其身心健康,才是父母最應該堅持的。
至於孩子的未來之路,最終還是需要他們自己慢慢去探索。可能路途會慢些,但其中的過程才是最應該去用心體味或享受的。
今日話題:說一說,你如何看待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