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三綱五常"中有一條是“父為子綱”,意思就是父親對孩子有著絕對的統治權。而這種封建腐朽的文化至今還影響著一些家長。在這些家長的觀念裡,孩子完全屬於大人,無論大人對孩子說了什麼,都是應該說的。因此諸如“你這個笨蛋”“別磨蹭了”“你說你還能幹點什麼”等羞辱孩子的語言,經常掛在他們的嘴邊,尤其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這種羞辱性的語言更是層出不窮。
語言羞辱是正向溝通的大忌,因為父母對孩子說出羞辱性的語言時,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主導性動機、成就動機等所有能給孩子帶來光明前途的力量。都被父母無情地推毀了。也許父母認為在和自己的孩子說話時,沒有必要過多考慮選擇自己的用語,反正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通常父母覺得自己講的話沒什麼要緊的,卻不知道孩子內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要知道,也許被別人羞辱,孩子不一定當回事。可是,被自己最依賴父母貶低、羞辱,他就很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心理,最終形成心理缺陷,如自卑、孤僻、具有暴力傾向。因此,即使孩子有不對的地方, 父母也要使用帶有讚許性和不完全否定的話語。最主要的是,要把帶有登辱性的語言從與孩子溝通的措辭中剔除出去。
這裡特意總結了以下幾句具有代表性的羞辱性語言。請家長朋友試著回顧一下,自己在生活當中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些話。
1.“你怎麼這麼傻!
在你給孩子輔導功課,反覆講解孩子還沒有完全理解的時候;在孩子將自己的新玩具與小夥伴交換,換來一個不起眼的小手工製品的時候:在孩子把鹽誤當成白糖放進粥裡的時…你有沒有不自覺地火冒三丈,跟孩子講“你怎麼這麼傻”這句話?
如果列出對孩子的禁語名單,那麼這句話定能名列榜首。因為這句話完全可以看作是精神虐待,會給孩子內心帶來極大的傷害。有時,孩子說出的話或做出的某種行為的確會讓你感覺很頭疼,但即使你說再多的羞辱性語言也於事無補,反而可能真的把孩子變成傻子。所以,聰明的父母看到這裡是不是有所感悟或是警惕呢?
即使再差勁的孩子也會有屬於他自己的優勢,只不過要看父母是否具有一雙能發現孩子優勢的眼睛。當父母遇到孩子“犯傻” 的時候,不妨嘗試著先讚許孩子的優勢,對孩子說出你的期許,給予孩子正向的期待,相信孩子能夠一點一點地進步。
2. " 像你這樣的孩子”
也許很多人都感到意外,父母怎麼會和孩子說這樣的話呢?實際上,說過諸如“我沒有你這樣的孩子”“像你這樣的孩子,我當初要是沒生你多好啊”的父母不在少數。現在也好,過去也罷,有的父母可能是因為生活艱辛,也可能是不自覺地就說了這樣的話,但不管怎樣,對生來沒有責任與罪過的孩子講出這樣的話是很不恰當的。這種話,完全否定了孩子的價值存在。父母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不但會嚴重傷害孩子的心,而且還會影響親子之間的感情。
如果父母和孩子講了這樣的話,一定要及時向孩子道歉,請求孩子的諒解,這樣才能重新獲得孩子的愛和信賴。“你是這天底下獨一無二的,誰也不能像你一樣佔據我們的心”“你是爸媽眼中最獨特的孩子,我們都很愛你”,用發自肺腑的語言,溫柔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心聲。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道歉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父母的一句話對孩子可能造成連醫生都難以消除的影響,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對孩子說出類似的話。
3.“你問這個幹什麼? ”
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奇心,經常會問很多奇怪的問題,父母在煩悶的時候難免會大發雷霆,斥責他們“你問這個幹什麼”“打聽這個幹嗎,有功夫好好學習唄”。這種被父母無視的感覺會讓孩子深受打擊,而且,孩子的內心很脆弱,他們還不能像大人一樣很好地調節自己。所以,父母講話時一定要格外注意,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用這樣的言語來刺激孩子。
當孩子向父母不停發問時,父母一定要先 了解孩子問題背後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孩子只是想知道一個答案,還是想借機和父母聊聊天?這一點父母一定要先弄清楚。如果是前者,父母就要給孩子一個明確的答案,解決他的困感;如果是後者,那父母就需要跟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進而滿足他的溝通慾望。
4.“我要是你,就不這樣做。
父母經常給子女提出一些忠告, “如果我是你,我就不會這樣做”。當然,父母是想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給孩子指出一條相對便捷的道路。事實上,這句話本身包含著一種譴責的態度,譴責的物件就是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其實,這句話只強調了父母的想法,而沒有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意見,所以只會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
無論如何,父母應該先肯定孩子。同樣的內容換個說法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比如,用“如果是媽媽,媽媽可能會那樣做”“爸爸覺得這樣做,好像也不錯”等方式來表達,孩子就會容易接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