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曾看到這一則新聞,一個12歲的孩子要求家長買個新手機打遊戲,家長不同意,他就以死相逼,爬上高高的電線杆。

網路很迷人,但你卻不知道會將孩子帶向何方。因此家長介入進行引導是非常必要的。跟其他行為問題一樣,干預之前,先建立好關係。今天我們將學習《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

01 數字時代的依戀現象

電視劇《安家》中,海清飾演的婦科醫生宮蓓蓓,是一名醫學博士。她非常懂得科學育兒的道理,但也不能阻止家裡老人在給孩子餵飯時給他看動畫片。好像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安靜下來好好吃飯。

從嬰幼兒時期,孩子就開始接觸網路,不管我們是利用網路來安撫孩子還是教育孩子。不得不承認,網路正在一步步“搶走”我們的孩子。

在網路中,孩子不只會面臨鋪天蓋地的資訊轟炸,還會有沉迷網路遊戲、遭受網路欺凌和看到色情內容的危險。

在遊戲中,孩子高度沉浸在即時獎勵中,釋放壓抑已久的攻擊衝動;在網路形成的關係中,孩子渴望成為關係的主導者,而且匿名制度保護了潛在的欺凌者;依戀需要還可能演變成性接觸,哪怕只是幻想中的。

這一切對孩子來說都非常新鮮,刺激著他們的腦神經,讓他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漸漸不願意與父母交流。我見過不少孩子,你讓他在手機和父母之間選擇,他更願意玩手機。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孩子已經對網路成癮了,已經脫離父母的控制。

“網癮”人群大腦的生化變化和白質變化,與依賴藥物和酒精的人的變化非常相似。依靠網路滿足不了自己的依戀飢餓,無法帶來真正的滿足感,也無法促使孩子走向成熟。

孩子並不需要這麼多資訊,這跟我們當初讓孩子接觸網路,希望他學習知識、掌握工具這個初衷是相背離的。傅首爾在奇葩說一期節目上表示,人並不需要懂太多東西,孩子更是如此。我們需要的是關係,而不是資訊。

真正的依戀能夠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對事情的掌控感,而網路世界並沒有這樣的作用,因此,不管多麼沉迷於網路,孩子還是會產生深深的無聊感、空虛感。

網路無處不在,它正在減弱孩子跟父母之間的聯絡,挑戰父母的權威。

過去,孩子對未知和疑惑的事情,期待父母、老師為他解答。而現在,他們隨時可以在網路上查詢,甚至會發現父母是錯的。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航標作用受到挑戰,再要來引導孩子,幫助他們確定方向、培養價值觀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變得更加困難。

​02 先做孩子,再認清世界

泰國有一則公益廣告,一對父母帶著5歲的兒子去蘋果店裡買IPAD。店員詢問後知道小男孩只有5歲,便告訴他們:“請7年以後再來提貨。”

因為孩子現在正處在需要父母陪伴,享受親子間互動帶來的親密感、安全感的階段,他希望這家人都能珍惜這段美好的時光,好好享受家庭溫暖。

童年是孩子形成自我認知的階段,只有跟父母的依戀關係能夠做到這點。教養孩子需要把握時機,只有當孩子需要知道、而且我們覺得他們能夠處理好的時候再告訴他們相應的資訊。但是網路世界把這個節奏打亂了。

父母就完全沒有辦法了嗎?事實證明父母完全可以掌控。先滿足孩子的依戀需求,再讓他去玩遊戲,一般來說孩子很少會出現“沉迷於網路”的現象。

這就像是給孩子吃飽飯以後再給他糖果,這個時候糖果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變成可有可無的東西了。

緊緊抓住孩子,跟孩子保持親密,有很多途徑。比如說在網路以外,找到孩子可以依賴我們的領域,培養孩子的技能和愛好,你可以試著教孩子騎腳踏車、搭帳篷、放風箏、手工編織、球類運動、游泳等等。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孩子仍然會發現我們厲害的地方;在我們跟孩子單獨相處、一對一交流時,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微笑、一個點頭,都能表達出我們對孩子的愛與支援,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善待、被接納,我們願意跟他在一起。而這些,網路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在網路資訊的轟炸下,孩子會有很大壓力,造成注意力不集中。這種被動獲取資訊的方式,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因為他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想要在網路中得到什麼。

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依戀需求被滿足,激發出孩子的好奇心,他願意去學習和接受事物,有了自發意識以後再去利用網路查詢自己需要的資訊,網路才會起到工具的作用。

在這種主動接收資訊的情況下,孩子才能夠獲得滿足感。先輸出、再輸入,在這種反覆交流的過程中,孩子逐漸形成對自我的認知。

刺激孩子不斷輸出,鼓勵他們表達情感、需求、想法,是父母與孩子形成的依戀關係,帶給他們健康成長的動力。

​03 制定計劃和規則

根據今年的一項調查,中國網民人均安裝APP 63個,單日使用時間為6.7小時。當然,今年有個特殊情況,就是疫情過後有兩三個月,很多人是在家辦公或者暫停工作的狀態。

不過,這項調查也反映出網民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再創新高。既然有些成年人對自己使用網路的習慣都沒有自控力,又怎麼能去要求孩子在這方面完全自律?

因此,在孩子使用網路這個問題上,幫助他制定計劃和規則,並由父母來監督就顯得格外重要。

首先,先滿足孩子的依戀需求,再允許他使用網路。我們杜絕不了網路,孩子必定是與時俱進的。當然你也不用擔心不讓他打遊戲、追劇,他就融入不了同學圈子。跟父母建立起依戀關係、有自我價值認同感的孩子,不會受到不成熟的夥伴的影響。

規則怎麼定,每個孩子的情況有所不同。比如說孩子使用手機主要是完成作業,在完成之後,可以打打遊戲或者看看影片,這其實無傷大雅。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父母必須知道他們正在使用網路接收什麼樣的資訊。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辨別能力,父母的高度警惕能夠讓孩子免受侵害。

其次,在家裡創造“無數字帶”,父母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哪怕確實有工作要完成,請你回到自己的房間關起門來,處理好工作以後再陪孩子。

你一邊心不在焉地看手機,一邊向孩子保證說你在聽他說話,孩子是能夠感受到你沒有全心全意關注他的。你用行為在告訴他,他不重要,他不值得你真心地陪伴,這其實比不陪他還糟糕。

多和孩子進行眼神交流,引導他們微笑,無條件愛他們,讓他們感覺到安全感和親密感。這種交流足夠多,就是在反覆向孩子傳遞一個資訊:他是重要的、父母是愛他的。

最後,自控力不足,孩子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過多的施壓和干擾。強迫他們做事,反而會加劇逆反心理和沮喪情緒。

當你發現孩子被網路深深吸引,明顯減少或者拒絕跟父母交流時,我們就應該引起重視了。

這個時候,先不要去罵孩子,不要恐慌,而是需要知道孩子已經失控,我們應該採取措施了。

你可以跟孩子聊天,引導他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你也可以跟他一起參加運動,培養一項興趣愛好,幫助他釋放旺盛的精力。

父母得努力將孩子吸引到現實生活中來,讓他在我們的聲音中、在我們的肢體語言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瞭解世界,而是瞭解自己。慢慢地,在父母的愛和關懷中,減少他在網路中沉迷的焦慮感和脆弱感,孩子就會逐漸回到父母的懷抱。

總結

首先,我們探討了數字時代下,網路在“搶奪孩子”,對父母教養的權利形成挑戰。

其次,我們知道了孩子並不是那麼需要網路,童年時期他更需要的是與父母的關係,在對父母的依戀中,形成自我認知,培養起探索精神。

最後,我們瞭解到孩子沉迷網路的時候,正在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也是重建親子關係的好時機。

到這裡,透過5天的時間,把這本經典書籍分享給大家。希望在育兒路上,能有一點幫助。共勉!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水果能提高免疫力,這3種水果最適合冬季吃,你家孩子吃對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