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陌生的環境,每個孩子的表現基本都不一樣。比如初次上幼兒園的時候,有的孩子確認父母會在旁邊之後,就興致勃勃觀察新環境;有的孩子怯生生地躲在父母身邊或者是懷裡,怎麼都不敢去探索。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除了孩子的性格問題之外,更多是孩子的安全感問題。如果年幼的孩子沒有安全感,他們面對陌生的環境,就會表現出膽怯和害怕的情緒。安全感的缺失,除了會影響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探索慾望外,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育。
美國腦科專家:"安全感"對孩子智力發展很重要
美國的腦科專家約翰·梅迪納曾經指出:人的大腦只有解決了"安全問題"之後,才會進入"學習"和"探索"的模式。當我們處於一個極度危險的環境下,第一反應就是先保護自己的安全,而不是探索環境。
對孩子而言也是一樣的,他們內心安全感缺失,覺得自己不安全,所以就會放棄對外界的探索和學習。而兒童認知心理學家又曾經有過這樣的結論,當孩子不斷探索新事物,外界的刺激會促進腦內神經突觸的聯結。突觸是神經元和神經元的連線點,突觸越多孩子的神經網越大,傳遞資訊的速度越快,思維也就越靈活。
這裡面的邏輯關係,就是外界的新刺激,促進孩子大腦神經突觸聯結,促進智力發育。可是一旦孩子沒有安全感,他們不敢去探索,外界新刺激這一前提就不存在了。當孩子因安全感缺失而粘著自己的爸爸媽媽時,他們就失去了探索和學習的機會,所以說,安全感對孩子的智力發育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孩子的安全感一般從哪裡來?
1)孩子的"客體穩定性"
什麼是"客體穩定性"?它指的是維持客體形象穩定的能力。比如小時候很多父母都喜歡用"躲貓貓"來哄孩子開心。父母突然消失,沒有"客體穩定性"的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真的不見了,情緒變得很緊張。他們認為自己看不到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
當孩子建立"客體穩定性"之後,躲貓貓的遊戲就不管用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看不見的物品仍然是存在的,這個時候他們內心的安全感才穩定建立。
2)家庭成員的關係、氛圍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氛圍,也可以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因為寶寶可以感知到爸爸和媽媽之間的感情流動了情緒變化。看到爸爸媽媽和諧相處有說有笑,孩子也會跟著樂呵呵的。而如果父母之間經常吵架,糟糕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感到焦慮,進而導致內心的安全感缺失。
3)和媽媽建立的依戀關係
既然"安全感"會影響孩子智力發育,那麼父母要學會培養。三招教你培養,簡單又有效:
1."看見孩子"和"迴應孩子"
前面說過,孩子在建立"客體穩定性"之前,會認為自己看不見的東西就是不見了。根據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孩子在1歲半之後才會慢慢建立"客體穩定性"。在這之前,父母要做到"看見孩子"和"迴應孩子",當孩子尋求爸爸媽媽的時候,要及時迴應,讓他們知道父母還在,慢慢地建立內心安全感。
2.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緒穩定
父母的情緒變化,一樣會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當父母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很可能會對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父母高興的時候,孩子情緒體驗很積極,但是過一會父母又突然變臉,孩子情緒體驗就不好。孩子情緒體驗時好時壞,對他們安全感的建立不利。尤其是父母的情緒變化沒有規律的時候,更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
3.父母要"同步"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親對孩子的要求必須跟母親對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親和父親有不同的看法,那麼,即使最合理的要求,在他們看來也是強制的"。而這種人為自己被"強制"的心理, 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的感覺。因此,在教育問題上,父母要保持"同步",儘量不要一個說東一個說西。
結語
"安全感"不管是對成人還是對孩子來說,都很重要。因為有了安全感,我們才可能更加冷靜地去思考。安全感的卻是會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到自身的安全問題或者是其他方面,導致不能很好地思考和探索。尤其是孩子,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安心地思考和探索,對孩子的思維發育、智力發育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說,父母不要護士了孩子的安全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