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說過謊言,家長如何處理孩子說謊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會不會再次說謊。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孩子的謊言是家長激發出來的。
週末,一位媽媽給兒子打電話,電話那頭兒子的聲音有點含糊,媽媽問:“你又沒起床呀,怎麼總是這麼懶,睡到中午都沒起。”
兒子說:“沒有,我早就起來了,在加班呢。”
實際可能兒子真的沒起床,說謊只是為了讓媽媽不要再繼續批評下去。
如果媽媽說的是:“你都錯過早飯時間了,快起床吃午飯吧,別餓著了。”那兒子說謊的機率會低很多,因為他的行為已經被允許,沒有必要透過說謊隱藏意願,或避免受傷。
可惜,媽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兒子回家,不知哪件事又說了謊,媽媽受不了了,說:“你為什麼總是說謊騙人呢,你當我傻嗎?那天打電話你肯定是在睡覺,非說起床加班了,你這麼愛說謊,以後還能幹成什麼事。”
回想一下,兒子週末睡懶覺為什麼要說謊騙媽媽說已經在加班了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說真話,媽媽也會批評:“一到週末就睡懶覺,你怎麼就這麼懶呢,能幹成什麼事。”
看,說謊和不說謊都會被批評,那就選擇說謊吧,成功了還有可能“逃過一劫”。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提到,如果我們希望教育孩子誠實的品德,那麼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既要聽讓人愉快的真話,也要聽讓人不高興的真話。比如,媽媽要能聽兒子就是在睡懶覺的真話。
書中還提到,我們不能激發孩子防禦性的撒謊,我們不能有意製造讓孩子撒謊的機會。我們希望孩子知道,沒有必要對我們撒謊。
女兒2歲的時候愛吃糖,我們給她買的維生素軟糖都是藏起來的,一天拿一粒給她吃。有一次她找到了藏糖的位置,就自己偷偷拿來吃。我們感覺不對勁,於是問她是不是自己拿了糖,她說了謊。
我告訴她:“這個糖很好吃,可是吃多了不消化,對身體不好,媽媽要和你一起照顧好你的身體,所以要監督你不能多吃。如果你說謊自己多吃了,是會影響自己的身體的哦。”
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是激發孩子說謊的原因之一,怕說出來滿足不了自己的真實意願,怕說出來被批評,這是家長需要警惕的。
而故事“狼來了”裡的小女孩,說謊的原因有好奇,不知道大家被騙會是什麼反應,也因為好玩,覺得大家慌慌張張地過來幫助她很有意思,如果有人告訴她說謊的後果,或許她就不會那樣任性了。
家長要教會孩子的是,說謊本身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危害自己的行為。家長要用包容的方式引發孩子自己獲得有價值的思考,而不是用逼迫的方式逼著孩子當下去權衡坦白與說謊的利弊,導致忽視了長遠的利弊。
寫在最後:
家長不希望孩子說謊本質上是害怕他自己被謊言反噬,正如“狼來了”的故事,最終吃虧的是說謊的小女孩。所以,家長對孩子最初那些“小謊言”有正確的處理方式,才能不“激發”孩子說更多更大的謊言。
包容孩子的真實想法,不激發孩子的防禦性謊言,不給孩子貼上“愛說謊”的標籤,不預言他會有個不好的結局,讓孩子知道說謊的後果並讓他知道沒有必要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