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出去吃飯的時候,隔壁桌是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吃飯,孩子看起來3歲多了。在飯菜上來前,媽媽就忙著給孩子脫衣服,喂水,擦嘴。飯菜上桌後,媽媽又忙著喂孩子,每一勺飯都吹的不燙了才餵給孩子。期間孩子要上廁所,媽媽又趕緊帶著孩子去衛生間。回來又繼續喂孩子吃,自己幾乎沒吃。等孩子吃飽了,媽媽才慌忙地自己扒拉了幾口。這個時候孩子鬧著要走,媽媽沒辦法,只好又給孩子穿好衣服離開了餐廳。我估計這位媽媽都沒有吃飽,但她內心依然很開心,因為孩子吃的很開心。
其實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給予了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呵護。儘自己的可能給孩子最好的,甚至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鋪好了以後要走的路。這看起來是父母愛孩子的表現,實則模糊了愛的界限。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就缺乏獨立能力,慢慢會變得依賴他人,懶惰、缺乏自信,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這些表現,說明你為他做的太多了,現在改變還不晚。
1. 經常埋怨父母
有很多孩子,在享受父母的照顧的同時,也會經常挑剔、埋怨父母。例如:
上學遲到了,怪媽媽沒有早點叫自己起床;
忘記帶鉛筆、尺子了,埋怨父母沒有替自己檢查書包;
……
如果父母平時就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孩子在這些事上就不會操心,反正會有爸爸媽媽替自己做好的。時間長了,孩子甚至會認為這就是父母應該做的事情。在這種模式下成長的孩子,遇事容易推卸責任,缺乏自我管理,難成大事。
2. 什麼事都要找媽媽
媽媽,我的書包哪裡去了;
我想買件新的羽絨服,媽媽,你覺得我應該買什麼顏色的;
高考要報哪個大學,哪個專業;
……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遇到一點點事都要問問媽媽,沒有媽媽的“參謀”,自己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就是典型的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了,讓孩子喪失了自我意識,變得沒有主見,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種孩子,以後出身社會也很難適應。我們之前有講過,父母要允許孩子尋求幫助,但前提是自己處理不了的事情。像這能力範圍內的小事,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應對,沒必要找父母提建議、做決定。
3. 不願意幹活
淘媽見過很多孩子,在傢什麼都不做,家人讓乾點簡單的家務都會找各種理由拒絕。這個時候,家長也會無奈地說“你怎麼這麼懶?”細想一下,孩子這麼懶,是不是你慣出來的呢?有多少父母告訴孩子“你只要學習就好了,其他事情都不用你做。”所以孩子沒有做過家務,更沒有吃過苦,不懂父母的付出,同時也不懂心疼父母。你可不要小看孩子在勞動上的惰性,這種惰性會遷移到孩子的學習上來,一般這種孩子學習成績也不怎麼好。
4. 遇事退縮,沒有信心
有些孩子遇到一點困難就想退縮,覺得自己做不到,這很大程度上也是父母做太多導致的。每次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都會“出手相助”,剝奪了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要知道,孩子都是在試錯中成長的。父母要教育孩子迎難而上,而不是半途而廢,遇事就打退堂鼓。孩子小時候的事情你可以幫他解決,但是孩子的人生,你能幫他把控嗎?
淘媽說: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本能。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這個界限,越界的愛只會成為束縛孩子成長的枷鎖。別怕孩子吃苦,別怕孩子失敗,該是他自己做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別讓你盲目的愛,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