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一出生不是媽媽照顧,就是爺爺奶奶照顧,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生怕孩子摔了、磕了,通常都是“精細型”或者是“溺愛型”的育兒。
而爸爸沒有媽媽那麼細心,做事情比較隨性、大條,在照顧孩子上也不例外,通常都是“粗放型”或者“散養型”的育兒方式。用一句精闢的話來形容就是“寶爸帶娃,活著就好”!
倆孩子進行“奶粉大戰”,寶爸視若無睹
奶粉被灑了一地,孩子的衣服上、頭上也被弄得髒兮兮的。暫時“休戰”了之後,倆娃還樂此不疲地用玩具去舀奶粉罐子,準備開啟下一輪“奶粉大戰”。
整個房間唯一“倖免於難”的是在床鋪邊閉目養神的寶爸,他對倆熊孩子的行為視若無睹。
然而,剛回到家的寶媽,看到家裡一片狼藉,差點氣炸了! 把寶爸揪過來問:“我就出去一會兒,不是讓你看著點孩子嗎,怎麼變成這樣!”
寶爸反而淡定地說:“反正奶粉灑都灑了,也不能再撿起來吃,不如就讓孩子玩吧!”看到丈夫如此“佛系”的態度,寶媽更生氣了。
“散養式育兒”不代表縱容“熊孩子”
其實,寶爸這話說得也沒錯,奶粉已經弄髒了不能要了,除了給孩子玩也沒有辦法。不過任由孩子把家裡弄得一片狼藉,也跟寶爸管教不當有關。
“散養式育兒”不代表縱容“熊孩子”搞破壞。畢竟奶粉也是比較貴的,一罐好一點的就要幾百塊,這跟玩具不一樣,隨便讓孩子揮霍會養成隨意破壞、浪費食物的壞習慣。
散養也要有界限。孩子在家裡不受管教,到了外面依然還是這麼頑劣,可能就會發生“熊孩子在公車上挑釁男子被痛揍一頓”這樣的事情。
通俗點來說:“你現在不教育好孩子,將來會有人替你教育他。”而且,寶爸和寶媽不同的育兒理念,註定會在孩子的教育上產生不可調和的家庭矛盾。
“散養式育兒”最關鍵的是“形散神不散”。因此,在孩子玩鬧結束之後,寶爸也要好好教育孩子,一起把房間收拾乾淨,並給孩子樹立一定的規矩。
無獨有偶,前些天看到撒貝南“吐槽”妻子對孩子的“散養式育兒”。
我們知道,撒貝南的妻子是外國人,與“中式教育”對孩子的嚴加管教不同,“西式教育”更開放,注重啟發誘導,讓孩子盡情地發揮天性。
因此,當妻子看到孩子坐在地上抱著拖鞋啃的時候,只是眼睜睜地看著也不管。
見此情景,撒貝南趕緊把孩子拉起來,問她這是怎麼回事?妻子卻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家裡的拖鞋不是穿出去的鞋,相對比較乾淨,讓孩子放進嘴裡啃也沒什麼問題。
而且,很多中國家長一看到孩子摔倒了就會很心疼,急忙把孩子扶起來安慰。撒貝南妻子的教育理念是:孩子摔了就摔了,不但不需要扶起來,就算是孩子在那舔地板也不用管。
聽了這些話,想必不少中國家長都懵了:孩子啃拖鞋、舔地板也不管?其實這也沒毛病。
正常的大人或者長大的孩子當然不會啃拖鞋、舔地板,而不懂事的小孩子做出這些行為,其實是探索世界的表現。包括上面提到的小孩子“搞破壞”也是一種探索行為。
父母如何做好“散養式育兒”?
“散養式育兒”講究的是順其自然,父母較少干預,給孩子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有利於讓孩子隨心所欲發揮天性,培養創造力和獨立自主的能力。
例如王菲對竇靖童的教育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不過很多家長在效仿的時候卻往往誤解了。
“散養”絕不是對孩子完全撒手不管。否則會導致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過於隨心所欲不顧慮他人,自私又任性;而且缺乏自律和約束力,養成一些壞習慣,長大後也很難改變。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也是有邊界的。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同時也要教會孩子自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需要良性引導而不是橫加干預。
比如孩子喜歡啃東西,可能是進入了“口腔敏感期”,拿到什麼東西都喜歡放進嘴巴里。
心理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裡寫到:嘴巴是兒童與世界聯絡最自然的方式,起初,兒童只會用嘴巴識別周圍的事物和把所有東西放進嘴巴里。
父母不要制止孩子這個行為,而是讓他分清什麼可以放進嘴裡、什麼不可以。父母要注意避免孩子吞下硬幣、紐扣等比較危險的物品,透過看繪本、玩玩具等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要經歷3個叛逆期,第一個就是1~3歲,2歲時期的孩子最為明顯。這時候的孩子尤其喜歡發脾氣、搞破壞、大吵大鬧等,父母常常招架不住。
心理學家羅斯·蒙德在《可怕的兩歲》一書中寫到:這是因為孩子的自主意識開始萌發,進入一個自主探索階段。
父母不妨尊重孩子的天性,把貴重和危險的物品放置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多給孩子探索和嘗試的機會,保持好奇心、發展創造力,有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