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幼年時光和別的小朋友不同,因為2、3歲時動過手術,導致身體羸弱無法一直去幼兒園上課,基本上都是在家中度過的。
因為經常一個人呆在家中,我學會了與自己交流,就是俗稱的自嗨,畫畫、看書、搭積木、給我的玩具們上課等等。但是因為沒有上學並且缺乏與人的交流,我的性格變得非常的靦腆不自信。
我的父母一直都是很傳統的打壓式教育,從不誇獎,這似乎使我的不自信更加嚴重,使我變得更加難以與人交流。
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是這種情況竟然一直影響到了小學和初中,直到高中之後才有所好轉(因為高中的時候我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
但是那種不自信卻似乎成為了我身體的一部分,尤其是人多的時候會很嚴重,影響至今。
也因為小時候的經歷吧,我骨子裡很看重個人空間,做事不是很喜歡也不太擅長與他人合作,不習慣一整天都呆在人多的地方,在某些時候尤其是晚上很享受獨處的時光。
這些狀況都使我驚奇的發現,小時候的環境和教育竟然會對人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似乎在潛移默化中決定了我的性格和我將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幼時的教育對一個人竟如此重要,中國現在也處在有史以來最重視教育的時代,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培養下一代的最好的方法也成為了許多家長的一大困惑,引起了各方的關注。
近期,一部關於教育的片子橫空出世,只播出一集評分就高達9.0,一集講述一個國家的教育,一共6集。在那些《他鄉的童年》中,我們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發,找到答案。
01
日本
在日本,有一所與眾不同的幼兒園。
在過去60年間,每到早上的晨練,他們一直讓孩子們四季赤裸上身,鍛鍊身體,一直到今年4月,迫於輿論壓力才不得不中止這一傳統。
這是一個喧囂的幼兒園,他們鼓勵並教會孩子們如何正確的“喊叫”,發出洪亮的聲音,以此來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識。
△孩子們在上劍道課
他們不會因為教學的物件是小孩子就採用簡單易懂、間奏緩慢的教學方式,而是選擇一種對小孩子來說最適當的律動、節奏、反覆,一種“令人舒服的速度”。
而另一所聞名全球的幼兒園——藤幼兒園,也有著他們的獨到之處。
一進去,就被幼兒園酷似“甜甜圈”的設計所吸引,整個學校就是一個環形建築包圍著一個圓形的草坪,而且這個草坪還是那種坑坑窪窪不平整的草坪······
就不怕小孩子們被絆倒嗎?
可園長卻說:就是要讓他們不方便。
只有不方便了,孩子才會開始思考,形成他們自己的理解。是繞過去,還是跨過去?如果草地是平的,孩子們不需要操心,就不會去思考了。
圓形的教室一個連著一個,孩子們可以自由出入各個教室,空間中沒有隔離,享受自由和隨心。在這裡,孩子們可以自己選擇與他人之間的距離。
每個教室的門也是精心設計過的噢!門是根據孩子們的力量特意做成讓他關不上的那種。冬天的時候,離門進的孩子就會說冷,然後關門的孩子就會重新回來再把門關緊。
這樣不會很麻煩嗎?
可是園長說:我們通過這個設計想告訴孩子們,做事要做徹底。
在這裡,有連著軟管的水龍頭,只要你高興,可以隨時開啟水龍頭,朝同學滋水而不被罵。有家長問起,園長就會說:沒關係,一會兒就幹了。
有兩匹馬,如果你哪天過生日,就可以騎著馬繞場一圈,太拉風啦!
還有一棵底部被網兜住的樹,網是專門為爬樹的孩子準備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很可能會摔傷哦(最多就是擦傷)。
但老師會說:去爬吧,沒關係。
因為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玩,是他自己的選擇。
在辦公室門前的地上,放著一些蔬菜、昆蟲等各種各樣的東西,可以供孩子們去觀察。
他們故意使洋蔥連沙帶土,髒兮兮的。但是孩子們並不介意,他們會把洋蔥片一層一層的撥開,直到露出裡面的嫩白,他們便會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有的孩子甚至會咬上一口嘗一嘗······
園長說:如果到了20歲摸到洋蔥,心裡覺得好興奮啊,那就有點危險啦!(這怕不是在說我吧~)
02
芬蘭
芬蘭是世界上公認的教育強國,孩子聰明、創造力強,還輕鬆無壓力。
芬蘭只有 500萬人口,卻是高度發達的國家,2018年全球幸福指數芬蘭排名第一。
芬蘭的教育提倡自由平等,迴歸自然,這在各種細節上都體現了出來。
芬蘭,拉彭蘭塔,卡蘇卡拉小學
這是一節在森林裡上的課。
老師給孩子們發了色卡,讓他們去森林裡尋找能與色卡相匹配的顏色。
讓他們去聞植物的氣味,形容這個氣味並說出這棵樹的名字,但是注意噢,並不是說出樹真正的名字,而是用自己的想象力,給樹“起名字”。
最後她拿出一個充滿形容詞的單子,希望孩子們在森林裡找到與形容詞對應的東西,甚至是令人噁心的東西。
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在野外生存嗎?
老師卻說:或許吧,但是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和自然的關係,讓他們學會愛惜、保護自然。
老師認為,芬蘭有森林便在森林中教學,而在城市中的孩子便應該學習城市。
而遠在赫爾希基的SKY小學,一堂現象教育課也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老師給孩子們教了自我認知之後,讓孩子們按照人臉的比例,做出一張適合在芬蘭漫長冬季裡生活的臉龐或者臉型。
有的孩子畫了狹長的臉,來減少散熱面積;有的孩子畫了大量的毛髮來抵禦寒冷;還有的孩子做了可以反光的臉龐,因為冬天長夜漫漫,黑暗無比,亮一點會更加安全·······
他們從現實中學到知識,又將知識運用在現實生活中。這一點我認為非常關鍵。
在芬蘭,一直到小學畢業都不會有考試,當全世界都在激烈競爭的時候,芬蘭卻在避免競爭,任何形式的競爭。
拉尼老師說:他們唯一評估的,不是他們在學科中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如何學習。
學校很看重積極教育,意思是,哪怕其中某個孩子不擅長數學或者科學又不擅長藝術,他們依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可能是為人公正,可能是善良、擅長團隊合作、有毅力、有好奇心、有同情心等等等等。
看到這裡,小編突然想起那些因為學習不好便被所有人看不起的孩子們,我第一次覺得,這樣簡直大錯特錯。而後又感嘆,原來人還可以被如此溫柔的對待。
芬蘭的社會本身比較講究公平,沒有那麼多的競爭,每個人的心裡都非常的平靜,不會去攀比,街上甚至沒有什麼奢侈品的店,財富不是芬蘭人比的一個主要指標,他們可能更會比品味和教養。
而海門林納師範學院的一眾老師們又讓我再次驚訝。
他們不限制教師的衣著,每個人可以穿出自己的風格。
他們試圖避免標籤、貶低孩子,當有一個孩子真的不擅長數學或某一門學科時,他們會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教的有問題,而不是在第一時間懷疑是孩子的問題。
他們會仔細考察,如果孩子對樂高感興趣,就用樂高教數學,如果孩子喜歡小車,就用小車教數學。
在一次老年康復中心的活動中,孩子和老人們組成一組,為組中一人畫肖像。
導演兼主演周軼君也參與進來,這是她第一次完整的畫一幅畫,畫完後她覺得這不單單是畫畫,也是在表達自己。可她似乎總覺得自己畫的不好。
拉尼老師對她說:每個人都可以畫,因為這些畫不是用來彼此競爭的,所以大家可以用更有趣的方法看事物,可以在紙上盡情的表達自己。
這段話使周軼君潸然淚下,也使我為之動容。
我們總是被告知,你這個不行那個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這個那個。或許有時候,我們只是想表達自己罷了。
當你有一個愛好的時候,你永遠不會孤單,永遠不會絕望。而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03
以色列
“我們是Leechy公司,我們是一家創業公司,現在我們做的是概念驗證,我是這家公司的 CEO,而這位是公司的CTO······”
看到這段對話時,你的腦海裡浮現出了什麼?是不是一群西裝革履,穿著正裝的成年人站在你面前?如果是這樣那你將大錯特錯!
這家公司的CEO只有16歲半,而員工裡年齡最大不超過16歲,最小的竟然只有13歲!可是他們談吐間的那種成熟和他們的知識儲備量卻讓人著實瞠目結舌。
以色列,曾經是一片衝突之地,而近兩年對他的敘述陡然一變,強調他是“創業之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創業大國。那麼怎樣的小時候造就了這勇於創業的一代呢?
創業公司基地的Green Start 學院中,一群孩子正在忙碌著,他們設計機器人並親自用各種機器製作零件,開發新產品。
這個專案沒有成年人蔘加,全是一群14-16歲的青少年。他們做工程、做電子產品、給機器人程式設計,也負責專案的公關、商業部分、尋找贊助商······
而這些都是Green Start 學院和FIRST機器人大賽教給他們的。
一位小女孩說:我今年只有14歲,但我已經在做我以前覺得在我這個年級不可能做到的事。
在這所學院中,今年一共有13所活躍的創業公司,甚至還有黑客組!成員皆是一群青少年。他們中每一個人的頭銜,不是CEO就是創始人。
但是其實96%這樣的創新企業都會失敗,儘管這個數字已經比全世界的普遍數字低。
一位以色列的母親說:雖然兒子和夥伴們建立的公司最後他們可能不會一直做這家公司,他們的公司也不見得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他們學習到了這個過程。
盡你所能,如果這樣你還沒有成功的話,我幫你,我們再努力一次,第一次沒能成功,沒有關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如何應對失敗。
以色列的父母們也望子成龍,對下一代要求很嚴格,但是他們更願意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沒有成為傳統中的成功,但是隻要成為自己就可以。
在以色列,他的英雄是那些失敗了很多次,但是依然敢再去嘗試的人,他不會被失敗的經歷去定義自己。不會因為你失敗了的這個結果,而去否定你曾經所有的努力。
原來屢敗屢戰的人也可以被別人當成英雄啊~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的眼眶溼潤了。想起自己失利的中考,因為與重點班失之交臂,高中一直在自暴自棄(初中一直在重點班並且成績還不錯)。如果那時有人對我說了這樣的一番話,是否我的未來將會不一樣?
在以色列,如果你創業失敗之後開始第二次創業,當你籌集資金的時候,投資者會給你更多。因為他們覺得你從失敗中吸取了經驗,同樣的錯誤將不會再犯了。
他們不會將你標籤為失敗者,反而會非常欽佩你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而令我更驚奇的是,以色列的軍隊不要求士兵只聽命令,他們要求士兵創新。
辯論是猶太教的一部分,《塔木德》便是一本關於辯論的書,他們認為人應該質疑,所以在以色列沒有強大的權威。
民主小學,就是一所因為選不到合適的學校,一群家長們自己創辦的。
在這裡你可以選擇你感興趣的課上,自己規劃自己的課程表,甚至期末考試你也可以選擇參加還是不參加。他們給了孩子們極大的自主權力。
當談到教育怎樣幫助孩子培養和觸發不斷學習的動力這一問題時,以色列創業神話的最初締造者,《創業的國度》作者之一索爾·辛格說:答案應該是,讓孩子們對他們所做的事有更多的控制權。
因為篇幅原因,在這裡小編無法列出紀錄片中所有的那些優秀的教育理念,只選擇了一部分進行介紹,還有更多的需要大家去紀錄片中了解。
而看了這麼多期後,我突然發現,《他鄉的童年》雖然一期一個國家,但是他並不僅僅是籠統的介紹一個國家的教育理念,而是深入到一所學校,甚至是一個老師或者一個家長。
他深入到了個體!
我們看到,在國家這個大的文化背景下,每一所學校卻都不盡相同,都有著自己獨到的教學理念。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驚奇的發現,這些看似不同的教學體系,其核心部分卻有著許多相通的地方。
比如印度大學課堂上很重要的一件事——與老師辯論,向老師提出質疑,和以色列人認為人應該質疑的理念十分相似。
再比如芬蘭的學校認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英國的德威學校在教育上的一大特點是,他們關心的不僅是學業成績,他們想培養這些孩子們不僅是為了上大學,也是為了他們在大學之後的人生。
印度阿果天堂學校的老師認為,電子產品比如手機平板電腦等,是這一代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不應該禁止他去使用,而是告訴他如何正確的使用。
而遠在以色列的一位父親,除了睡覺的時候以外,從來不去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他認為,家長的任務不是告訴孩子你接下來該幹什麼,而是讓他學會如何自控。
不過我漸漸發現,似乎每一種看似完美無缺的教育背後,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日本民族的集體式教育,使眾人可以團結在一起,相互幫助,大家總會多為別人考慮。但是隨之而來的便是極為嚴重的校園霸凌事件和每個人心中的壓抑。日本得抑鬱症和自殺的人比例很高。
而英國的“精英教育”並不公平,因為只有上層社會的孩子才可以享受這樣的精英教育,普通孩子的教育卻遠遠不如。
而以色列人因為質疑權威,喜歡辯論,喜歡試驗,缺乏耐心,所以雖然有很多小公司,但是卻沒有多少大公司。這些品質對創業公司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對需要很多組織和紀律的大公司卻沒有多少好處。
所以究竟那種教育體系更適合培養祖國的下一代呢?
這讓我突然想到芬蘭那一期中的一句話:如果你問我那所學校最好,我會告訴你,就是離家最近的那所。
抵達卓越的路有成千上萬條,沒有一個公式,對於家長來說,答案就在你身邊——了解你的孩子。
希望各位家長和老師們看了紀錄片後能有所啟發,從家庭和個人方面進行改變,用更好更對的方法培養孩子們!!!!!
作者 / silva
配圖 / 《他鄉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