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後來小朋友的媽媽特意準備好了食物,回請我們去家裡。

我知道小朋友媽媽很用心也很期待我們過去,但是我覺得麻煩,找了個藉口,沒去。

再見面,小朋友的媽媽黑臉好久。後來解釋了,才和緩。

經過這一件事,我發現問題不在孩子身上,問題在我身上。

01 孩子愛熱鬧,媽媽很煩惱

我非常鼓勵孩子獨立自主的社交,但是要去到家裡,我就會犯尷尬。

二來,孩子玩起來沒有時間概念。到飯點不願意回家,不免擔心孩子餓到,肯定會準備些給孩子吃,再回到家裡,正餐也吃不下,實在擔心孩子的營養攝入。

第三,孩子不願意回家。到了時間點或者我要回家給小毛弟餵奶了,要帶孩子回家,孩子怎麼都不回來。只得先把孩子留在這裡,我先回家。來回趕很累,這也令我焦慮。

所以,我帶著這麼多的“成見”,不管孩子玩得多麼開心,小朋友來我家裡,還是我們去小朋友家裡,我都不自在,都會令我焦慮。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這樣偏概全,只要我們認準一件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思維,然後就以這種思維去定義所發生的事情,理所當然用自己認定的角度來解釋,並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02 孩子沒問題,媽媽有社交恐懼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沒有成人世界那麼多的條條框框。

而且孩子愛上別人家玩,說明孩子有社交需求,在社交方面主動積極,這是好事。

反倒是我,想很多:

……

《沉思錄》中有一句話:“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

孩子主動社交帶給我煩惱和焦慮,因為我把這件事判定為“不合適、不可以”。

癥結在於我對社交和人際關係的恐懼:我覺得人際關係是複雜的,交流和溝通肯定會出現衝突,而且我害怕面對衝突。所以行為上我更傾向宅和獨處,守在自己的邊界裡。

但成為全職媽媽後,眼裡只有家和孩子,圈子也越來越小,內心實際上是很渴望與人交流,能有更多聊得來的朋友的,

怕什麼說明缺少什麼,唯有面對這個問題才能突破僵局。

於是我決定和孩子一起去交朋友。

因為孩子和玩在一起,家長之間肯定能有共同語言。

而且孩子是最好的破冰話題。

從孩子身上找共同話題:

大人們想熟悉,那就是聊孩子,聊多了,自然熟悉了。

孩子多大了?在哪裡上學?您是奶奶還是姥姥?

聊孩子身體發育,睡覺,喝奶,走路,性格,說話等等。

誇讚別人:走得真穩,長得真可愛,所有美好的詞彙用在孩子身上都不會錯。

瞭解對方家庭的接受度,以不打擾為原則:

孩子愛去的家庭,一般是熟識的小朋友家。

家長需要了解對方家長的態度,是否願意接受孩子上門玩耍。

帶孩子去別人家玩時,要與孩子事先約定:

禮貌的與別人打招呼;

未經別人同意,不亂翻亂東西;

在別人家玩半小時就回家等等。

學會拒絕他人:

放寬心態。如果對方孩子和家長令你不悅,拒絕也是很正常的。沒有任何相欠。

10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混得再差,也不要聽從父母的這3項安排,不然更沒“錢”途